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体现宋人尚清的生活态度,料得清贫馋太守是什么意思

体现宋人尚清的生活态度,料得清贫馋太守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00:25:4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苏轼与苏辙他们与画家文与可是什么关系?

苏轼与苏辙和文同(字与可)是表兄弟关系,尤其是苏轼与文同都善画墨竹,交往甚密。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是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人;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任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地知州知县。文同以学名世,曾校《新唐书》,又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苏轼对这位表兄很是敬重,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尤其是“墨竹大师”,两人常有书信交往,诗词唱和。

苏轼和文同都是北宋文人画的倡导者,都主张文人画突出的是神韵意境和消遣遗兴,把自己思想情感、甚至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也涵盖于其中。苏轼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 文人画要“得诗人之清丽”。文同则说:“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故一发于墨竹”。苏轼在画论方面多有美学见解,而文同墨竹于北宋乃属初兴之画艺。

文同的墨竹画具有“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的特质,《宣和画谱》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苏轼和文同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推崇梅兰竹菊“四君子”,籍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人品、学养、情趣和思想。苏轼和文同都主张不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而文同的墨竹则是很精到地体现了这种“神似”的美学观念。

苏轼画竹子的时候往往喜欢从地上直接上升到画幅最上方,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逐节往上画?他回答说:“竹子生长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逐节而生?”。苏轼作直竹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意态的化身,这就是得益于文同墨竹的神韵。苏轼在《文与可画贺筜谷偃竹记》一文里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语“胸有成竹”就是由此得来的。苏轼还在文中坦诚地说: 这是“与可(文同)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苏轼还对文同墨竹深远的思想意境推崇之至。文同的墨竹叶似刀剑,锋利尖锐无比,枝干硬实刚直苍劲。苏辙本来不善画,但他曾写了《墨竹赋》称赞文同的墨竹好,说:“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苏轼进而解释道:“子由(苏辙)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苏轼在墨竹技法上深受文同的影响。文同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米芾曾评论文同画竹说:“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当时苏轼颇受“传染”,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章TAG:尚清生活态度清贫宋人太守体现宋人尚清的生活态度料得清贫馋太守是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