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王经北怎么样,为什么无动于衷

王经北怎么样,为什么无动于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4:34:5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12岁起就随岳飞作战,开始在张宪部下,勇猛善战,每战都手持重80斤的双铁锤冲锋在前,所到之处势不可挡,军中都称他为“赢官人”。1134年,跟随牛皋进攻随州,他最先登城,攻破随州城,又破邓州,平定襄阳六郡,立下赫赫战功,但岳飞不为他报功。随岳飞平定杨么,也有大功,岳飞还是没有为他上报。后来连张浚都看不过去了,说:“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未得为公也。

”上表为岳云报功,仍被岳飞推辞。   1140年,岳云随岳飞进取中原。在颍昌之战中,岳飞以步卒迎战金军精骑,命士卒以麻扎刀、大斧砍其马足;同时令岳云率800背嵬军(精锐骑兵)直冲金中军,鏖战数十合,岳云身受百余处创伤,盔甲都被染成红色,杀伤甚众,获马数百匹。 1142年,秦桧杀害岳飞,岳云和张宪也同时遇害,直至宋孝宗赵伯琮即位后才被平反,被追赠为安远军承宣使。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姜维?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姜维

姜维,明知大势已去仍然执着逆流而行,他是蜀汉最后的光!总会有一种人不在意生活的蝇营狗苟,心中永远都是理想,不自量力地为此努力,死了也不肯松手,各个朝代都会有那种试图以一己之力抵抗历史洪流的人,死的悲壮,让人心怀敬意。今天说的就是蜀汉最后的光——姜维。▲姜维剧照姜维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父亲原本是天水郡的一个小吏,为了抵抗边境民族侵袭而死。

后来姜维做了曹魏的一个小吏,姜维和诸葛亮的相遇实在巧合。当时诸葛亮出祁山,派遣马谡镇守街亭,谁知道马谡只是纸上谈兵,不会因地制宜,让北征失败。战场附近的曹魏官吏早早逃跑,姜维想回到城池保命,结果城池紧闭,诸葛亮顺便把姜维一干人等招降带回蜀地。这个巧合,让诸葛亮捡到一个宝,他觉得姜维是可造之才,不理会身为曹魏官吏的身份,悉心教导,将自己的本领相传,这让姜维十分感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份无条件的信任成为了姜维心中不灭的火焰,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幻。

▲诸葛亮和姜维剧照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姜维先后北伐十余次,有一次胜利巨大,歼灭曹军万余人,是所有北伐之中成果最大的,原本可以一鼓作气扩大优势,但是由于长期作战,频繁打仗,导致后方经济吃紧,粮草不够,不得不停止。在诸葛亮死后,后方大本营出了很大问题,宦官专权朝堂不稳。刘禅废除诸葛亮时期行政方式,让主事人费祎疲于应付,后来老一辈政治人物死后整个政权发生动荡,迫使姜维只能加紧北伐事宜。

姜维是蜀汉最后的脊梁,疲敝之地,率领面有菜色的士兵对抗身强力壮的曹军。将领上曹军有钟会以及邓艾,姜维只能苦于应付。最后邓艾奇袭成功,迫使刘禅投降,浴血奋战的姜维怒斥地说,我都已经准备为国捐躯,现在却让我投降?即便是投降曹军,姜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重振蜀汉的机会。游说钟会反叛,即便最后失败,还是用自己的生命搭上了钟会和邓艾,死的悲壮,让人心怀敬意。

▲姜维剧照在北伐过程中姜维的确有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常被人诟病北伐太过于频繁,但是只为了与诸葛亮惺惺相惜,自己的理想,正面面对这么强悍的对手,五六十岁的人,一辈子物欲上没有什么要求,遇见诸葛亮之后执着蜀汉了几十年,忠心耿耿,这样的人才是蜀汉的脊梁,士为知己者死,让人敬佩。蜀汉最后的光,光灭了,汉也就消失了。

壮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

壮族是一个人口组成极其多元化的民族。壮族的文化特质较为模糊,这是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造成的。或许一些人知道,壮族名称的产生时间是1965年。在此以前,壮族都被称作僮人。原来,民国时期流行的“五族共和”观念,意味着社会只承认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其余少数民族均不被承认。因此,广西的桂系军阀政权一直都称当地的土人为僮人、苗人或瑶人。

僮人在古代文献中,也可以写作獞、 撞人、僮、仲等,这些都是一类人。僮人是分散于广西各地的。根据《明史》对广西土司分布的记载: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因此,虽然都被官方称作僮人,但是不同地区的人群有各自的文化特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活经历所致。

1952年,费孝通先生在广西进行民族调查时,发现僮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很多都是各个支系的认同:有些人认同自己是僮人;有些人虽然认为自己跟苗人、瑶人不同,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僮人;还有些人认为自己就是汉人,只不过不说汉语。于是,这些人口被统一识别为僮族和壮族。在壮族内部,就这样呈现出了多元的文化构成。

文章TAG:王经北无动于衷王经北怎么样为什么无动于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