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03审美态度.ppt,美学态度有什么特点

03审美态度.ppt,美学态度有什么特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12:2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探本穷源”一语道破其关键所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根源,所谓“艺术的新”,必定是在传统之上“推陈出新”。“探本穷源”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把握中国艺术的精髓,即意境的特构。改造艺术世界,我们先得认识。关于意境的解释,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讲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景,以手运笔,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别构一种灵奇...”[2]简单几句话便是对中国画意境的很好归纳。笔者理解,实境在景,虚境在心,而无论实景的表现和虚景的表达,都要借助中国传统书画工具,即笔墨。例如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法为皴擦点染勾,不同技法针对不同绘画阶段孕育而生,都具有一定程式。画家灵活运用,抒胸中之意。

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接受美学”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观点?

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接受美学”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观点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前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的美学思潮,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论,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总体来看,在文学研究中,接受美学主要有以下6种观点:1、文学文本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2、文学的影响力是通过接受活动由个人影响到转变到社会影响而实现的;3、文学作品的效果,取决于作品自身的道德和美学内涵与读者能动的接受意识的辩证统一;4、文学的效果必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与主人公的认同”是实现文学效果的特殊方式;5、读者的能动作用并非始于阅读活动之中,它还间接地影响着文学的生产;6、文学的历史应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

01 文学文本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在接受美学中,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称之为文学作品的在接受美学中称之为文学文本。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自为的存在,而仅仅是一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式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的实现,它之变为文学作品,只能靠读者的阅读并使之具体化。

姚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中指出:“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一部乐谱,要由演奏者将它变成音乐。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从予它现实的生命”。他认为,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始于它成为社会人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之时。

文章TAG:ppt态度美学审美03审美态度.ppt美学态度有什么特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