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03审美态度.ppt,美学态度有什么特点

03审美态度.ppt,美学态度有什么特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12:2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基于这一观点,姚斯认为,读者能动的接受意识是决定作品效果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不过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它完全否认了作品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文学的效果全在于读者的接受意识。这一观点,无法说明为什么有的作品令人百读不厌,流传久远,有的作品则很快被遗忘;为什么有的作品虽当时受到欢迎,现在竟无人问津,而巴尔扎克的作品至今仍是畅销书;为什么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虽不被人提及忽然间又成为读者界注意的对象。

作家残雪例如中国当代作家残雪,她的作品只在上世纪80年代引起过讨论,可在2019年突然火起来。当然,这里也有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事件的传播因素,但这不正好说明上述问题吗?——她的提名作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的。这些现象都说明正是文学作品自身的性质,决定了读者接受活动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反映。所以,接受美学中的另一学派——以瑙曼为首的东欧学派认为,在文学的传播交流过程中,文学的生产是起点,文学被接受和产生效果是这一过程的终点,文学的生产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而接受则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因素。

因为没有作家便没有作品,也没有接受对象。接受理论只能从接受的对象性中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文学的接受过程中,作品是首要的因素,是被认识的客体,而读者则是次要的因素,是认识的主体,读者只能在作品规定的可能范围内将作品现实化,读者的自由只能在作品的对象性范围之内活动,对作品的任何解释都只能是实现建立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之上的意义潜能。

可见,读者的接受活动既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若过高地估计读者的能动作用,夸大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自由,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效果首选取决于接受对象——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质量,是作品自身的道德和美学内涵与读者的接受意识的辩证统一。思想性愈深刻、艺术上愈完美的作品愈能产生好的、强烈的效果,而思想低劣、艺术粗糙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的。

04 文学的效果必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与主人公的认同”是实现文学效果的特殊方式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一书中指出,文学的社会效果是通过审美活动才得以实现的。从审美经验看,审美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美的快感与享受,这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最根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的理解和理解的感知”或“欣赏的判断和判断的欣赏”得到美的愉悦,在别人通过创造而感受到的享受中获得自身的享受。

文章TAG:ppt态度美学审美03审美态度.ppt美学态度有什么特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