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怎么设置都城,中国皇帝顺序表

大皇帝怎么设置都城,中国皇帝顺序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5:01:1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周公让姜子牙总督东夷事务,自己带领周军主力镇压武庚的叛军。武庚自料打不过周公大军,便避重就轻率兵攻打姜子牙的东夷地区,打得姜子牙溃不成军。周公联合姜子牙,用了三年才把武庚镇压下去。能打得姜子牙抵挡不住,与周军硬杠三年,武庚大军的战力可见一斑。武庚大军当中,最让周人害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象军”。这支军队应该是骑在象身上,一边驾驭大象猛冲,一边居高临下射箭。

这支军队碰到周军就是碾压,所向披靡,连姜子牙都无计可施。《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支独特的军队,“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大本营是河南的商朝,能有专业的“象军”。可见至少商朝河南一带是盛产大象,如果没有足够的数量,是不会成规模的运用于军事的。从魏国开凿的大运河~鸿沟,说一说北方的降水。据竺可桢先生考证,古代的北方中原地区在很长时间内是“水乡”,降水量是很丰富的。

竺可桢先生说,北方中原地区的降温、降水量减少是从西周初期开始的。然而,一直到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降水量依然很丰富。魏国首都大梁的附近有一个叫圃田泽的大型湖泊,方圆300里。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下令开凿从圃田泽到大梁渠,然后用20年时间向东南延伸,注入淮河。把黄河、淮河之间的主要水系连结起来,越国就曾经用船经刊沟把粮食运入魏国,支援魏国作战之用。

魏国因为鸿沟成为最富裕的国家,大梁更是成为天下最繁华的地方。然而,现在的鸿沟,已经完全干涸了。让人疑惑的是,魏国如此大的运河开凿工程,居然没有对民生造成影响,这与隋朝运河的开凿形成鲜明对比。其中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国水量丰富,开凿运河相对方便;而隋朝缺水,开凿的工程量太大,这从魏国方圆300里的圃田泽就能看得出。

气候方面降水量渐少、变冷,使得经济重心向东南缓缓移动。自西周开始,北方中原地区的气候朝着寒冷、干燥的趋势发展。到宋朝时期,北方的气候已经与今天相差无几。宋朝时期,因为寒冷干燥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变化。大运河因水量不足不再经过洛阳,关中地区的“渭川千亩竹”消失了,大梁附近的300里湖泊也消失了,甚至宋朝还出现了“燃料”危机。

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得北方地区植被减少,人们做饭取暖用得木柴供应不足。人们便对以前的“禁采区”下了手,甚至把历代皇帝陵墓上的树木樵采一空。李世民陵墓的树木也不能避免,连大宋皇帝专门下圣旨也保不住这些树木,让皇帝很无奈。受寒冷、干燥影响的不只是木柴供给,整个农业生产都受到了影响。宋朝人为保住“粮食安全”,养活上亿的大宋人民。

政府投入极大精力,一边引导民间采煤以代替木柴,一边积极发展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南方兴修水利,引进占城稻,湖广、江南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农业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也在缓缓南移。在经济中心南移过程中,由于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水汽从海上西进越远,降水量就越少。所以,同一纬度上东面临海的地方经济就比较发达。北宋末年,随着金国南侵,宋人南渡后海贸的兴起,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了沿海的江南地区。

中国首都所在地的变迁。1,宋朝以前的长安~洛阳体系。在宋朝以前,北方的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的人口规模、粮食产量占据全国的首要位置。首都的选择,必须要把这两个平原的控制权放在第一位。商朝,关中地区刚刚被周人开发出农田,规模不大,商朝没有把关中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商朝首都没有把关中平原作为首要重点,首都一直在河南境内,重点放在了华北平原。

商朝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被周人发展的颇具规模。周朝兴起后,把关中平原、华北平原作为重中之重。首都选择了镐京、洛邑体系,同时监控两个平原。此后一直到唐代的几乎每个朝代,只要能力允许,大都选择洛阳、长安这个都城体系。2,北京~南京体系。南宋时期,金国人为兼顾塞外老家和中原的领土,定都于中都(北京)。中都隔着燕山背靠草原、辽东,南凭借运河极尽中原之利,东有海运之利。

南宋则定都于临安。元朝时期,蒙古人为兼顾塞北老家,定都于大都(北京)。明朝前期,定都于经济重心的南京。后迁至北京,但是保留了南京的行政体系,实施南北双都制。清朝时期,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再次选择了北京做首都。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定都于北京,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解放后,定都于北京。(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文章TAG:皇帝顺序都城设置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