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丞相地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丞相地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2:45:2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敕令,有权驳回盖了章的圣旨,一把手叫侍中,副手叫侍郎。尚书省统领六部,负责对下达的诏书执行,一把手叫尚书令,副手叫仆射。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通常会在政事堂集体讨论,省却决议被驳回的反复时间,有资格参与政事堂议事的三省长官,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宰相。一般情况下,中书省和门下省一把手必然是宰相,尚书省一把手一般空缺,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二把手尚书仆射,也视作宰相。

后来,为了扩大决策参与人,皇帝通常会对六部其它低级官员,加“参知政事”、“同三品平章事”等头衔,纳入决策层,也视作宰相。也就是说,三省六部的宰相,跟三公九卿的丞相完全不同了,丞相独揽朝政,变成了多位宰相共同议政的群体决策。明清时期:内阁制/军机处下的虚相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曾经短暂恢复了丞相制度,随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宣布永久废除丞相制度,企图皇权兼领朝政,实行独裁统治。

事实证明,皇权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应付得了庞大的朝政,从明成祖朱棣开始,逐步形成了以低阶官员出任皇帝决策顾问的模式,后期发展演变为“内阁制”,阁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宰相。内阁制也是群相制,不过,相对于三省的宰相分工明确不同,内阁阁臣没有决策、监督和执行的分工,而是表现为派系政治斗争形式的势力平衡。这就是后来司礼监凸显的原因,他们事实上扮演了三省制度中门下省的功能,对内阁实施监督。

清朝完全演变为皇权独裁,连内阁制都不存在了。但是皇权依然面临着决策力量薄弱的困境,于是由皇帝钦点的阁臣,参加议政的“军机处”应运而生。军机处大臣,就是清朝的宰相,也是中国帝制文化时期,最没有存在感的宰相,他们只是决策参谋,失去了对皇权的反制作用。名称变化后面的历史背景相对于国家元首,从“王”到“皇”变化的简洁明了,宰相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翻来覆去地变。

不过,这些变化不是政治家们吃饱了撑的,玩文字游戏,其背后都是政治的需要,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所导致。1.从分封制到帝制,宰相制度的两大核心变化秦始皇创建的“郡县制”,不光是国家元首的名称,从“王”到“皇”换个称谓那么简单,它是中国政权结构的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以后,先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导的,层阶式结构被彻底推翻,变成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一元制统治结构,宰相制度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①从家臣到领袖封建制条件下,宰相还附带明显的“家臣”特性,而不是帝制结构下国家的行政领袖,我们从宰相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痕迹。先秦各国的宰相,很多时候并没有存在感,时间线越往前,越没有存在感。宰相的只能更偏重于王室和公室的事务官特性,而不是国家行政的决策官员。所以,从先秦宰相的糟乱叫法,到秦朝的相国、相邦、丞相的名城转变,首先是对宰相职能的正式确立,从此他作为国家领袖,出现在历史舞台。

文章TAG:丞相演变地位制度变化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丞相地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