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孟子》如何达到内圣,如何做到内圣外王

《孟子》如何达到内圣,如何做到内圣外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9 21:12:2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第四,《孟子》。达到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完美人格,以及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可以说《孟子》是以理学为核心思想。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孟子是怎样论述他的“以人为本”主张的呢?孟子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可贵的。

如何评价荀子的哲学体系?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即先后形成了八个派系。八儒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派:一派是孟氏之儒,代表人物是孟子;一派是孙氏之儒,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古代“荀”“孙”字音相通,所以荀卿也称孙卿。“孙氏之儒”即取其“孙”。

◎我最早知道荀子,是中学时代上语文课学过他的《劝学》篇。当时只晓得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道理讲得很好,而且还背诵了课文,但未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对荀子哲学思想有所涉猎,是后来的事了。——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一个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重要的历史时期。结束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社会局面,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同这种政治上要求统一的大趋势相适应,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也到了总结的阶段,因而像荀子这样的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便应运而生。◎荀子对先秦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哲学方面,荀子批判地总结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以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进一步阐发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荀子所说的“天”,指的是自然界。他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不是由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自然界是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很有名的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就是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荀子进而提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利用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界。

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治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说:把天看得非常高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当做物来制服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不如掌握它的规律来利用它。可以说这是他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最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荀子还把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扩展到其他一些领域,在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有人说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几千年,你怎么看?

儒家的思想的精华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历代毫无建树的统治者及御用文人们出于统治的需要,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提升到治国教民的高度。从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被统治阶级有过什么贡献?阻止过哪些天下动乱?那些平定天下动乱,拯救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几个是儒家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多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各业能工巧匠及百姓们所有智慧、创造的集合,起决定作用的是各个历史关键时期出现的伟大人物,而决不只是什么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样论述“以人为本”的?

孟子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性善论",由此演化出他的仁政学说,而他“以民为本”的主张正是他仁政学说的的核心,即贵民论。孟子是怎样论述他的“以人为本”主张的呢?孟子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可贵的。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的治国之道。他还一再告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共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仁政贵民思想治理国家,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又由于孟子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的仁政贵民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孟子继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其贵民论亦有一定的特色和进步意义。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使得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犯颜直谏、舍生取义、为民请命。值得注意的是,仁政贵民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所宣扬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忠君"的界限。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因儒家一统都以孟子说为正统,你认为呢?

同一个人性的问题,孟子主张性善论,旬子主张性恶论,基督教主张原罪说等等,这其实是反映了一个问题,人性并非非善即恶或非恶即善,人性复杂。人生存要物质我认为人性复杂,生而为人(同其它生物一样),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也就是从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出发人生在世就必需生存所需的物质,并需要有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人性表现出恶的一面,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存要依赖社会但从另一面,人不仅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任何一个人脱离了这个社会都无法生存。作为一个社会人,为了维护这个社会架构,人又必须有利他的一面,如果绝对的利己主义,那么这个社会架构也就玩不下去了,那么所有的人也会灭亡而不存在。

基于人的这个天性,欧洲就出现了所谓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在世界上,要抵抗各升自然灾害就必须要组合成国家组织,需要互助互利,基于这个层面人又表现出利他主义的一面也即性善的一面。人具有性善与性恶双面性总之,人的生存必须要有物质,相对这一面,人表现出利己主义,即性恶的一面;但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基于这个层面人又必须表面出到他的一面,即性善的一面。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理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理学?什么心学?一,理学:一般以万物为理,理在于天地之间贯通一切,也就是说理学是以客观为主宰;二,心学:一般以吾心为中心,天地万物与吾心同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即心,心即理,也就是说从心出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大。那了解了理学和心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四本书的核心宗旨。

第一,《大学》。《大学》这本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甚远。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就很好区分,《大学》的核心思想:明德与亲民是理学,止于止善是心学。第二,《中庸》。中庸之道的理论是天人合一,讲的是天道,核心思想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达到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完美人格,以及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由此可见,《中庸》的核心是理学。第三,《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与口语汇编,语言简短,含义深刻。但因条理不清晰,次序比较混乱,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与分理。只知道以“仁爱”为中心,而推衍出礼、孝、忠、信、直、恕。

第四,《孟子》。大家都知道孔孟是一家,《孟子》与《论语》相比,更完善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可以说《孟子》是以理学为核心思想。总结:四本书都是儒学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多多少少是相通的。核心思想理学也好,心学也罢,说的其不离二字,那就是“道”与“理”。

文章TAG:《孟子》如何达到内圣如何做到内圣外王《孟子》孟子如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