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开展赏识教育论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如何开展赏识教育论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7 00:16:2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如何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鼓励加表扬式教育方式!比如:“宝贝,这次你比上次进步很大!………”是看到了“进步”,而不是看缺点!“做错不予指责,做对给予掌声!”多夸奖,多鼓励!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接纳并不完美的孩子,并且要观察他的优点提出表扬!让孩子信心满满!很孩子“示弱”,“求助”,都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比如:“宝贝,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呢?………”,这属于示弱型(赏识教育)能让孩子增强信心,愿意体验,担当责任!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喜欢的点赞加关注!谢谢您?。

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少说“真棒”,多喊“加油”,“赏识教育”不代表一味地夸奖。“跑得真快!”;“画得真好!”;“睿睿真棒!”…有时候我真的不太能想明白,为什么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我尊敬的父亲大人都能找到一堆理由去夸奖他。令我头疼的是,在“孩子光环”的加持下,有时我还找不出听起来比较合理的反驳理由。当然,小时候我也是被这么夸过来的,只是那时总这么夸我的是我妈。

可能是把母亲那套哄我的方法学了过去,二老如今夸奖孩子的方式如出一辙。作为一名资深的“受夸人”,我自然很清楚这些夸奖到底有没有作用。幼儿园的时候,绘画是我的主要特长,水平可能略高于同学们那么一点,经常被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家长夸奖。但是到了快上小学的时候,这些夸奖就不太能引起我的兴趣了。有时还会迷惑:为什么我觉得画得不好的画作也会被夸奖。

我对绘画的兴趣,没有随着不间断的夸奖而提高,反而有所懈怠,逐渐对去少年宫学绘画失去了兴趣。夸奖无效,但不夸还不行。画完画后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在我心里就感觉好像有什么“流程”没走完一样。如果得到的不是夸奖而是建议,还会感到非常的失落。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身边的同事、朋友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相同的感受。

除去对孩子的喜爱,很多家长夸赞孩子是因为深知“赏识教育”的益处,才常常会用夸奖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也对夸奖孩子的益处多有着墨。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可是为什么家长的夸奖会逐渐失效?如何夸奖孩子才能具备持续性的激励效果呢?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无节制的夸奖和“赏识教育”的区别。“赏识教育”≠“夸奖”夸奖和赏识,都是一种情绪上的激励。通过情绪上的满足,让孩子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使感知、记忆和思维维持良好的活动状态。进而激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强化学习的效果。

虽然从情绪掌控的角度来看,二者的目标有类似之处,但是涵盖范围却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我们夸奖孩子,主要来源于孩子已完成的事项。单纯地以结果为导向,形式上单一、重复,只能满足孩子期盼得到肯定的情绪。可是情绪的刺激也会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是指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单位产出或收益的增量反而会逐渐减少。

换言之,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临界水平后,每一个新增单位的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逐渐下降。“边际效应”最初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证明,它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也就是说,当单一的奖励形式不断增加,成为了孩子不可或缺的习惯后,没有“新意”的夸奖反而可能会是饮鸩止渴。

这显然有悖于持续性激励的教育目标。而“赏识教育”则覆盖了从引导到结果的每一个阶段,是一种持续性的,引发式的激励手段。通过对行为结果的肯定,强化孩子的行为;通过对行为过程的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通过环境的创造和引导,为孩子指明方向;通过适当的警示和修复,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是通过引导来舒展孩子的心灵,通过激励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让长处和优点得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扬,形成燎原之势。所以,赏识教育虽然常常需要以适度的“夸奖”作为具体手段,但并不是一味地对结果进行肯定。它是以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为前提,让孩子的心灵“安家”。在过程中既承认差距,又激励奋进;既允许失败,又追求成功。没有赏识,何来教育?在英文中,对“赏识”一词有一种翻译译为“think highly”。

从“highly”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与我们平时对其偏褒义的解读有相近之处。而在“赏识教育”中,我更倾向于将“赏识”解读为一个情感上偏中性、心态和行为上偏积极的词汇。家长并不是因为孩子优秀的结果而赏识,随后再辅以教育。而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寻找情感的共鸣,通过关键节点的激励,来寻求某种相对价值的公平认同。

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赏识教育的基础在于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而理解的本质,则在于对孩子的“共情”。共情(empathy)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提出。指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的特有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我们都相信自己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了解”只是一种浅层的认知,未必可以发展出“共情”的利他主义行为。

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孩子的内心,发掘他所处的环境对他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察觉他们心中的障碍,才能更有效地纠正孩子的偏差,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唤醒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理解和思维能力范围内进行引导和鼓励,那么我们的经验即便价值颇丰,也未必能触达孩子内心深处的诉求。

孩子的优秀固然值得称赞,但是我们更要明确的是:不是好孩子需要被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更好。合理的夸奖,助力赏识教育“夸奖”是“赏识教育”中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而夸奖孩子的目的,除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之外,更多的意义在于挖掘孩子潜能,激发更强能力的展现。从而让自己和孩子逐步认清他们自身的能力,并以此不断修正对孩子的认知,为将来的引导教育寻找方向。

那么“夸什么”、“如何夸”自然就成了赏识教育的两个关键问题。夸什么一、自尊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很难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这个时候他们非常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形成“自尊”。自尊(self-esteem)通过社会对比形成,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不仅代表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还包括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自尊让孩子对“优秀”的概念形成了内在的评判标准,影响着将来应对事物的态度。而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夸赞,会帮助孩子变得积极、自信。比如,低年级孩子需要面对的学业其实并不算困难,那么维护自尊的夸奖就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地去面对。通常情况下,自信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会差,而优异的成绩会使他们更加自信,甚至发展成为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规则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包含了礼仪、纪律、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是孩子生活和社交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与保障。虽然我们都会给孩子传授或制定各种规则,但是由于成年人对规则的“习以为常”,常常容易忽略对孩子遵守规则的夸奖。孩子如果不能因为遵守了规则而得到正面的反馈,那么是非观并不十分清晰的他们,很容易忽视规则的重要性,淡化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从守规则中来,同时决定了孩子守规则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守规则的夸奖,实际上是在为孩子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培养一种品质,塑造一种性格。让孩子因规则而自律,因自律而自省,因自省而精进,因精进而优秀。这同样是一个让孩子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如何夸一、真心实意、言之有物虚假的夸奖,也许在学龄之前还可以起到作用。

但是随着孩子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在与同学和朋友的比较中,会逐渐对这些夸奖产生质疑,让夸奖失效,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鼓励。甚至在这些夸奖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伤及自尊。在夸奖孩子时,切忌紧盯结果,而要把夸奖的重点落在具体的努力过程上,告诉孩子是因为哪里做得好才帮助他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比如孩子在运动会中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可以把夸奖的重点放在他平时努力锻炼的过程和优秀的临场发挥上。

而夺得名次获得奖励这方面,则不必大肆渲染。二、宽容孩子、正向激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但也同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在失误或犯错后,都会陷入自责之中。这时,家长的鼓励是他扭转心态,坚定自信的基石。试想,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失利,来自于同学、老师的压力会让他倍感沮丧。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抓住他偶尔的懈怠不放,施加压力,很容易成为压垮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父母永远是孩子心中的避风港。这个时候需要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积极努力进行充分的肯定,帮他明确方向,坚定信心。随后再为他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孩子不仅更容易接受,还会因为家长的建议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后进的信心。三、积极批评、合理修正可塑性,意味着孩子很容易因家长的积极教导变得优秀,但同样也意味着负面的影响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变化。

在面对孩子由于主观意识而发生的严重错误时,“积极”的批评方式会有更显著的效果。首先,严厉地指出问题,制止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在孩子的情绪相对平稳后,为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和他一起“寻找”之前正确的模样,加以肯定,并进行客观地对比。这样能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对将来杜绝类似的错误形成自我警醒。

结语:没有赏识的批评是摧残,没有批评的赏识是溺爱不拘泥于夸张的表扬和盲目的肯定,也不局限于严厉的指责和过度的批评。赏识教育的真谛,是在不助长自负,不破坏自尊的前提下,赏识孩子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逐步看到自己的能力,学会思考、启迪智慧,建立“成长型心理定向”。孩子的成长历程不会一帆风顺,家长的教育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是既然我们都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不如正视自己可能无法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未来,专注于可以帮助孩子激发潜能的现在。少说“真棒”,多喊“加油”!为孩子提供的积极心理暗示,正如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苗,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光”,自然能照亮自己的“暗”。『诚言呈语』从父亲的视角解读育儿难题。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如何开展挫折教育促使孩子不断成长?

你最想让孩子拥有什么品质?懂事?勇敢?学习好?孝顺?......在众多答案当中,“抗挫折能力”经常被家长所忽略,却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抗挫折能力就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称为“逆商”,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逆商对一个人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样培养孩子的逆商?家庭教育是人生启蒙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

父母在精心呵护和关爱的同时,往往忽视孩子坚强意志的培养,因而孩子越来越娇气,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小手指擦破点皮就号啕大哭,哄都哄不住;因为没有被老师表扬就不愿意上幼儿园;被小伙伴碰了一下就告状或反击,受不了一点儿委屈……甚至自杀的阴影也在逼近幼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1999年中国5-14岁孩子自杀率是0.8/10万。

另据研究表明,怀有自杀企图和欲念的孩子的比率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孩子在幼儿期经历还浅,但也会遇到挫折,这时家长的态度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因而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如何培养挫折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父母只有正确理解挫折教育,才能有效地对孩子施加影响,避免误入歧途。什么是挫折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就是人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或动机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情感刺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严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误者认识错误,接受教训;同时它能磨炼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坚强,并激励人发愤努力,从逆境中奋起。可见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挫折感是有限度的,不能没有,也不能太多。

有的父母只看到挫折的消极方面,担心孩子经受挫折会吃苦,因而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都夸他“你好棒”、“你真能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什么事都是很容易做的、理所当然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于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承受不了。有的父母则一味地看到挫折的激励效能,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竞争,人为地为孩子创设挫折的情境,故意给孩子吃点“苦头”,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长处比较,说这是给孩子“挫折体验”,让他“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却不知这种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在真正的挫折面前丧失勇气。

挫折教育教什么如果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向孩子展示世事艰辛复杂困难的一面,就像一个故事所讲的那样: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张开双臂让儿子到自己的怀抱里来,当儿子兴高采烈地冲过去的时候,老约翰收回了手臂,告诫摔倒的儿子: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都可能发生;或者认为挫折教育就是“逆境锻炼”、“苦难教育”,告诉孩子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逆境、苦难和坎坷的洗礼才能成为成功的人。

那你们就错了。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IQ(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和EQ(情商,EmotionalQuotient),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在生活中也需要AQ。AQ是AdversityQuotient的英文简称,在我国一般被翻译为挫折商、逆境商或逆境商数等。它是由美国心理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G.Stoltz)在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的,用来指人们在逆境中或面对挫折产生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简单说来它就是承受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现在,AQ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差不多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人生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挫折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那样:“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怎样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他终究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正确解读幼儿的心理在有了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之后,父母还要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幼儿遭受挫折的原因幼儿有着和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有的事情在成人眼中很小,在幼儿心中却很大;有些成人觉得很严重的事情,也许并没有在幼儿心中留下痕迹。幼儿遭受挫折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指来自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教育方式、职业、阅历,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的社会关系等,无不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情绪。因而幼儿的心理挫折总是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比如,亲人的亡故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伤感;父母间的冲突和婚变常常会让幼儿孤独恐慌、无所适从,甚至归咎于自己;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压力;父母过分溺爱或限制幼儿,施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会给幼儿的心灵投下阴影,造成创伤。

因此,父母在注重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也应为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3岁以后,幼儿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场所。这时孩子离开父母,必须独自面对各种问题,因而在与同伴、老师的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例如,适应集体生活碰到困难,与同伴交往遇到障碍,学习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等等。

作为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与孩子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渡过各个难关。内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指由于幼儿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等因素的阻碍和限制,使幼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来源。譬如,幼儿可能会因为个子矮小、不漂亮、肥胖、身体素质不佳等因素自卑和受挫。特别是幼儿自我意识尚处在初步发展时期,不能很客观地认识自己,往往依据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

如果他过于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订过高的目标,一旦这些目标或期望无法达到,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也就是我们会发现“好孩子”和“乖孩子”往往更承受不了挫折的原因。因而,父母应谨慎地对孩子进行评价,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应给予他积极的评价,使他充满信心,相信成功来自自己的力量。

幼儿遭受挫折之后的表现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很难像成人那样用言语去表达,不能自我调节控制,因而父母主动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幼儿遭受挫折后会有愤怒(常常表现为哭闹、发脾气、闹别扭)、焦虑(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畏惧、莫名其妙发脾气)、攻击(常常表现为打人、谩骂、迁怒自己和别人)、退缩(常常表现为冷漠、幻想、依赖性强)、退化(常常表现为埋怨、优柔寡断、自暴自弃)、固执、逃避、敏感、缺乏安全感等表现。

例如,5岁的孩子有了弟弟妹妹之后,常会表现出尿床、吮手指、装病不起等退化行为,想以此引起父母对自己的注意,渴望得到安慰和抚爱。幼儿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法很多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用不着兴师动众跋山涉水,在家就可以实施挫折教育。假日的郊游远足,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父母要做的只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利用身边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如果父母受挫惊慌失措的话,孩子是不可能沉着冷静的。因而父母应以身示教,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应积极应对,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幼儿如何应对。父母还要注意把身边的好榜样及时介绍给孩子,使他们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受到教益,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

善于与孩子沟通,共同战胜挫折父母平常还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孩子遇到挫折时,首先要与幼儿沟通,鼓励孩子倾诉,像朋友般耐心地倾听;然后帮助其正确归纳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受挫,怎样才能不受挫,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客观地给自己合理定位,及时改变策略。以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孩子重树信心,疏解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引导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从而使他们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形成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劳动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挫折教育途径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开始,不包办代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适当的劳动或运动中感受到“累”和“饿”,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体会成功和失败不同的滋味,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什么是自己经过努力和学习之后才能做到的……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赏识和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对现在孩子哪个更重要?

赏识和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对现在孩子都一样的重要。但要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不能用力过猛过重。赏识和鼓励教育,无论是教师或者家长都是必修的一门学问。因为赏识和鼓励对孩子是一种爱的体现,是一种尊重的体现,在尊重与爱方面应该是人人平等。不能想着你是家长,你是老师,就可以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就可以威严四震。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自尊,甚至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对孩子学习和成长都会不利!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少一点责备,多一些赞许,少一点打骂,多一些拥抱,少一点怒吼,多一些温柔,把孩子当朋友,携手同行!在赏识和鼓励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些孩子因为溺爱就盛气凌人,性格暴躁,骄傲自满,我行我素,对家长对老师不感恩,听不进一点批评,受不了一点打击,这样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当今社会是个充满挑战性的社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挫折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戒掉负面情绪,你看现实中,一些孩子害怕遇事,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去离家出走,就去自杀。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赏识教育、启发教育、兴趣教育,还是别的什么?

谢邀。(原创)教无定法,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育者会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内容及事因材施教。赏识教育是教育方式之一。一个学生他她是不知道自已怎么样的,他她只有通过老师和父母及别人的这面镜子,才能照见自已如何。这镜子就是老师和父母等人对他她的评价。在本人教书的生涯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教室乱哄哄的时候,你只要表扬部分学生,教室马上安静下来。

医生到教室给学生打预防针,你只要夸奖班上学生勇敢英雄,就有小学生挽起袖子,露出膀子让医生打针。其余学生也不甘人后,都露出手膀让医生打针。可见赏识夸奖的魅力有多大。赏识教育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他她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所以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启发教育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找到学习知识和解题等方法,原后运用其方法思路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作用。

有人评价兴趣教育说,兴趣教育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某个方面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她会在这个方面刨根问底,就会无师自通。有些专家和学者的成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保护引导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因材因内容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施教。

文章TAG:如何开展赏识教育论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如何开展赏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