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晋阳学刊投稿怎么样,论当代哲学建构

晋阳学刊投稿怎么样,论当代哲学建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6 10:48:2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文中接着说——“此族春秋以降之事,载籍稍具,而远古之事,则颇茫然,学者但知其名而已。今由古器物与古文字之助,始得言其崖略,倘亦史学家之所乐闻欤?”王国维说,“强梁外族”春秋以后的转圜变化,古籍记载比较详细;远古的情况,往往只有名字传下来。此文章拟结合古器物和古文字,探讨究竟。他做了很多考证,不在赘述。

由此可知——“戎”,是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之国”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之前和之后,都不这样叫。离开王静安先生的论述,进一步说——上述那些称谓,包括“戎狄”,并非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而一是地域概念,二是文化概念。《礼记.王制》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这是说“五方”所居地域不同,风俗不同。《左传》载:“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这是东周大夫辛有,僖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38年,在去今河南伊川一带路上,看到有披着头发的人在田野里祭祀,感叹说,不到百年啊,这就是戎呀,他们的礼仪文化先衰亡了。

这是认为戎人文化不行。“戎”,“兵也”。《尚书》曰:“诘尔戎兵”;《诗经》云:“弓矢戎兵”。小篆,从戈从甲,为兵器总称;引申为持兵器以侵掠者。所以,春秋隐公、桓公出现的“戎”,统指西方持兵器入侵族群。当然,当时诸夏的人们,也认为这些人“没有文化”,不懂中原礼仪。客观地说,当时中原诸夏,是有些“地域歧视”和“文化歧视”的。

比如,“狄”为“犭”旁,《说文》云为“犬种”;还说,“蛮”、“闽”都是“它种,从虫”。其实,中原诸夏,不少也来自羌夷之地。周人祖先有姜姓,姜即为羌。华夏之族皆出于西部无疑。周人壮大之后,又称殷商为夷人。《逸周书.明堂篇》云:“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太誓篇》、《祭公篇》、《世俘篇》皆称“夷殷”或“殷夷”。

当时的殷商,其实已居于中原。另,楚,原在中原,后南迁,于是称为“蛮”。周昭王三次南征,打击“南蛮”,致淮水流域的“东夷”亦来朝见。后来,楚国强大,参与诸侯争霸,又成了中原诸夏之一。说回到“犬戎”。《诗》《书》及青铜等古器,皆无“犬戎”记载。“犬戎”之名,始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即均在春秋战国时期。

《纪年》载,周穆王西征犬戎,取其五王,迁戎于太原。这大概是“戎族”最早进中原。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这大约是大规模的第二次。然后比较著名的,就是晋秦斗法,邀陆浑戎迁居伊川,这是在僖公二十二年,即前638年。《注》云:“陆浑之戎盖其本名,允姓,本居于瓜州。”“瓜州”,为现在甘肃敦煌一带。其实并不很远。

前面说到,陆浑戎迁来之前,伊川已有“戎族”居住,或许是穆王迁来的一部。《左传》载,襄公十四年,即前560年,晋国欲擒陆浑戎头领之子驹支,又说其是姜戎氏。就是说,陆浑戎还可能是周族的母系一支后裔。前525年,晋国终以其曾降于楚为名而伐陆浑戎。此后,伊洛一带的戎族政权就都不复存在了。戎族的“族众”呢,一定是融于当地了。

文章TAG:学刊建构投稿晋阳当代晋阳学刊投稿怎么样论当代哲学建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