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为什么贾诩,贾诩传》原文及翻译

为什么贾诩,贾诩传》原文及翻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9:06:5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贾诩再次面临20年前的生死存亡关头,关键时刻,贾诩再次献计,阻止了李傕、郭汜等人。贾诩说:“长安城中打算斩尽杀绝凉州人,诸位丢弃部队逃跑,一个普通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假如幸运地成功,可以逃脱一死,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最后,凉州兵团十万人攻入长安,王允等公卿百官及普通民众上万人被屠杀,至此以后,东汉朝廷作为中央的权威彻底丧失。

假如不是贾诩,或许凉州兵团就此土崩瓦解,东汉中央的威信得到恢复,汉献帝也不至于颠沛流离,最后落得投靠曹操的境界。不能不说,贾诩的奇谋,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历史的走向。二、局势混乱之时,他能慧眼看出天下大势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后,北方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比较大的有袁绍、刘表、曹操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眼力就显得极端重要了。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谋划未来,鲁肃也为孙权指明东吴的发展路线。事实证明,贾诩也是这样的人才。当时,贾诩投靠董卓部下张济的侄子张绣,由于贾诩的计策救活了凉州军队。张绣非常倚重贾诩的智慧,事事都要听贾的意见。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派使者联络张绣,贾诩劝诫张绣道,“袁绍和袁术两人,自家兄弟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其他人?”他又力劝张绣投奔曹操,理由是:袁绍实力强于曹操,现在归顺曹操,如同炒股抄到底部,正是最好的时机。

此外,贾诩对张绣分析刘表,认为“刘表在盛世中可以为三公,但是人多疑而且没有决断,这样的性格,深处乱世,注定不会有大作为。”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大批许都官员暗自向袁绍表忠心的信件。可见,在当时,很多人只是迷惑于表面,根本无法辨识天下大势。贾诩的智谋,无疑证明他确实高人一筹。三、两军对垒时,他能屡出奇谋打胜仗三国中,曹操戎马一生,带兵打仗的本领排名NO1。

但就是曹操,连续多次在战场上被贾诩所打败。第一次,贾诩劝说张绣偷袭曹操,大将典韦阵亡,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阵亡,即便曹操本人也差点被活捉。惨败程度毫不逊色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时,贾诩和荀攸献计曹操奇袭袁绍粮仓,曹操顿悟,偷袭乌巢,焚烧粮仓,果然一举成功,彻底击败袁绍。建安十六年,贾诩65岁,跟随曹操进军关中,讨伐马超、韩遂。

两军相持之际,贾诩献离间计于曹操,曹操先是假装在阵前与韩遂窃窃私语,其实啥也没说。在马超已经暗生疑心的时候,曹操又假装写了一封涂改多处的信给韩遂,于是马超更加怀疑韩遂。不久,曹操乘二人貌合神离,不能齐心的时候,突然进军,马超韩遂果然大败。至此,关中遂尽为曹操所有。曹丕篡汉之后,拜贾诩为太尉,四年后,贾诩病死。

曹操问贾诩立曹植还是立曹丕事情的时候,为什么贾诩不说话?

曹操确立继承人一事,在当时是件大事,也是让曹操头疼好久的一件事,尤其在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之间意向不定,犹豫不决,不但让曹丕、曹植焦虑,即便是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也为此颇费心思。当曹操后来征求谋臣贾诩意见时,贾诩开始不说,后来说了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抵一万句,促成了曹操当机立断,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三国志·曹植传》说,曹植十多岁时,读书破成卷,擅长诗歌、词赋、文章。父亲曹操曾经读到曹植的文章,怀疑这么小的他没有这么神的笔,就说儿子啊,你是请人代笔的吗?曹植跪下申诉道,我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父亲不信可以当面试我,何须请人代笔!于是,铜雀台落成后,曹操召诸子上台,让儿子们各自作赋一篇,曹植援笔立成,比任何人都快捷,且写得最好,曹操既惊又喜。

后来,曹操每有难题发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曹操从此对曹植刮目相看,几度想立曹植为继承人。曹植传中还说,曹操虽然很喜欢曹植,都已经要不立嫡长子曹丕,而要立这个三儿子为继承人了,但是,曹植文人性格,比较任性,不拘细节,饮酒不知节制,让曹操的喜欢大打折扣。而曹丕在父亲选继承人的过程中,不事张扬,小心谨慎,做事以满足父亲的意愿为原则,曹操边上的人,特别是文臣武将,多替曹丕说话,所以,最后曹操心意已决,将曹丕立为冢子。

才华,加言行,加旁边人的口碑,是曹操决定立谁为继承人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才华是一己之赏,喜欢而已,但要立为继承人,考虑的却是权势的传承,这个占比不会太大;言行,相当重要,掌权者为文武左右之标杆,不能立威于群僚,何能让权力稳固?这个占比不会小;而边上人的话语,则占比更大。为何?权位不是一个人的权位,他是文武凝聚力的表现,掌权者让人信服,则权势更大,掌权者不让人信服,则有倾覆的危险。

文章TAG:贾诩原文翻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