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马谡怎么过无周泰,梦三国马谡野区边缘OB

马谡怎么过无周泰,梦三国马谡野区边缘OB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30 17:05:5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如果没有马谡失街亭,三国将是怎样的态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如果没有马谡失街亭,那么结果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最多就是在魏军主力赶到前,诸葛亮有机会多从占领地区迁走一些当地的居民而已。夷陵之败以后,蜀军损失惨重,在经过了6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虽然蜀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相比魏军还有所不如,按照夷陵之战和蜀汉灭亡时蜀军的人数推算,此时诸葛亮所能动员的北伐大军也不过只有5万人左右。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出祁山,就是因为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实力有限,还不具备和魏军在长安决战的能力,因此以疑兵吸引魏军出祁山,主力则抓紧时间夺取陇右,然后依托陇右和魏军对抗。不过诸葛亮出祁山以后,虽然得到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相应,但是雍州刺史郭淮在上邽还有相当的兵力,陇西、广魏两郡也有魏军地方部队驻守,西北面还有凉州魏军。

因此他需要派马谡守住街亭,阻挡魏国的援军,为平定陇右残余争取时间。如果马谡在街亭挡住了张郃,那么确实对蜀汉是一大利好,但是魏军的主力在击败赵云这一路疑兵以后,可以继续增援张郃强攻街亭。而且马超围攻祁山时,夏侯渊曾经率军走陈仓狭道前往救援,所以即使蜀军守住街亭,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魏军也可以分兵陈仓狭道增援陇右。

诸葛亮和马谡出山之前都没有带过兵,为什么诸葛亮可以,马谡不行?

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套路二字,也就是基本的规则。在演义赤壁之战中,老罗就明确了这个套路。诸葛亮提出了这个作战方案:赵云一路去埋伏;张飞一路去埋伏;关羽一路去华容道埋伏。刘备认为,军师这个办法可行,大家就去准备吧。结果是,赵云、张飞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就关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诸葛亮要杀关羽的头,刘备求情也就免了。

诸葛亮借坡下驴,说“天不灭曹”,这事就过去了。这个虽然是演义,但老罗在六百多年前就明确了一个现代决策的套路,也就是一个谋划、决策、施行的规则。责任明确,各负其责。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却完全违背了这个决策过程。诸葛亮是谋划者,也是决策者,同时也是执行者。如果是成功了,一切都好说,诸葛亮境界高,不与大家抢功,皆大欢喜。

遗憾的是失败了,那就需要追究责任,这事就难办了哈。诸葛亮总不能对刘禅说,你把我杀了吧。这就需要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恰恰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节度。这可不是华容道,老罗没法替马谡解脱,只有眼睁睁看着诸葛亮把他杀了。这里不是诸葛亮行而马谡不行,说到家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马谡真的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豹眼看来,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整个蜀汉管理的套路出现了问题,决策、执行的程序违背了基本的规则。

如果诸葛亮不斩马谡,马谡经过战场厉练,必成大才,斩马谡是不是错了?

虽然只是假设性的问题,但前提还是要以历史作为依据。 《三国志》里明白无误地记载 : 街亭战败后,马谡并未被斩,而是畏罪潜逃了。诸葛亮杀的是李盛、张休两位将军。《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而且马谡不仅畏罪潜逃,等诸葛亮死后,又偷偷溜回蜀国当官了。另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中写道,“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马谡是被关进大牢里,最后是死于狱中。 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变成:“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同一个人在同一部史书上,居然有三种相互矛盾的结局,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明显是釆纳了最后一种说法,即诸葛亮斩了马谡。 斩马谡确实错了马谡是从县令到太守直至当了参军,一直都是担任文职或参谋的工作,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

诸葛亮派马谡当先锋守街亭,缘于两人的私交。按现在的话说,两人就是哥们。自从诸葛亮将马谡调到成都当上了蜀国的参军后,经常促夜长谈。而谈论的话题,又多是军事谋略上的。 马谡这个人也确实有点本事,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均被采纳。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更多的是想把马谡打造成自己的接班人。

在诸葛亮的眼里,马谡的见识与自己相似,又同是文人,同样从没带过兵,都是满腹经论具备战略眼光。因此,虽说当时的蜀国猛将如云,诸葛亮却偏偏置众人的劝阻和刘备的遗言不顾,非让马谡充当先锋,领兵镇守街亭。这无非是想让马谡尽早建立战功,还为了证明自己在用人上眼光独到。 马谡在街亭的军事部署上,没有重大的错误或过失。

诸葛亮为马谡配的副将,是有多次作战经验的王平。最初的设想是让马谡带着部队坚守街亭,拖住曹军,给突袭祁山的诸葛亮十万大军争取时间,让曹军顾此失彼。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预先指示,带领一万多人(《三国演义》说是十万,与事实不符。)先于曹军都督张郃率领的五万人马到达街亭。结果,马谡的部队到了街亭一看,彻底傻眼了。

此处原先有个要塞,因为地处偏僻无人看管,早已破烂不堪,这一来就成无险可守。若要坚守的话,除了重修工事别无选择。而这时,曹军的五万人马转眼就到,修筑工事已然来不及。再看看街亭的情况,街亭是一条大路,两侧是高山,大路可以走骑兵。按现代战争讲,只要提前在两侧的山上埋伏,这地方就是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地形。北面的高山过于陡峭,只适合攀爬,马匹上不去。

而南面的高山有一条路可上,且山顶上有大片平坦的开阔地,马匹可以上去,部队也可以驻扎。 马谡作为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只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形,作出相应的部署。而此时的副将王平及其黄袭等将领,仍坚持按原计划坚守不动。马谡只好以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为由,留下一千兵马给王平,率剩余部队上了南面的高山。马谡的举动是迫不得已,就算诸葛亮亲自到街亭,作为三军统帅,自然可以有多种选择来进行修正。

譬如放弃街亭,率大军先行撤退。但马谡却不行,他深知这一战的利害关系,部队撤回去,除了要接受违抗军令的处罚,还可能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况且,坚守在山上,部队所带的粮草应该可以应付一段时间,张郃的部队若经过,自己还可以从上往下利用弓弩滚石檑木来对付,并非全无胜算。若在破败的要塞坚守,兵力上无法与张郃进行抗衡。

等一切布置好以后,偏偏遇上个经验丰富的张郃,部队只围山而不往前走,还切断了水源,缺水少粮的马谡只好从山上冲了下来。 在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形下,贸然把一个从未带兵打过仗的文官推到战场之上。街亭战败,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既为了树立诸葛亮纪律严明、治军有方奖罚分明的形象,也要在创作上达到前后连贯的要求。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街亭失守的责任,全推到了马谡身上。如果不斩马谡,经过战场历练,是否必成大才?当初挑选马谡当先锋的决定,诸葛亮是不顾众人劝阻,马谡打了败仗回来,诸葛亮受到的压力肯定不少,最起码也是用人不当。若不军法处置,继续让马谡戴罪立功让其重新领兵历练,又恐难以服众。就算以丞相的身份压下去,还得挑选合适的时机和战场才敢有所行动。

而马谡战败逃回,诸葛亮的内心多少还是会对其评价有所改变,甚至大打折扣。 反观马谡,真要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也未必成才。首战失败落下阴影是肯定的,自信不足再加上手下将领末必信任,再让其历练,多数也会缩手缩脚。 如果单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同时亦可解释为何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会犯下前后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的错误了。

文章TAG:马谡野区OB周泰三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