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考考点汇编,俗务是什么词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考考点汇编,俗务是什么词性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6:19:1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他在一个名叫“桃花坞”的山坞中搭建了一个草庵,所以称其为桃花庵,自己为桃花庵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桃花,在世俗看来是一个香艳的词,作者却给它了新的含义,借桃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前四句通篇的桃花,正是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之中的高雅之士的形象。此外“桃”喻意“逃”,也体现出了作者想要远离世俗的纷争,不愿再去追逐名利。

全篇与桃花相对的就是车马、富贵这些词语了。这些词语代表了作者之前所追逐过的名利。在这里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了名利与清贫的关系。有了功名利禄并不一定快乐,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品质不被名利场所污浊。殊不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李白也曾经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世人都以为自己甘愿贫苦是疯癫了,夏虫不可语冰,他们又怎能理解自己呢?结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与清贫的看法,认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宁愿苦中作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菩提"怎么没有"树"?"明镜"又不是"台"?这首畿子(有禅意的诗)初看觉得让人感觉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其实这里"菩提"指"菩提树,"明镜"指"明镜台",树和台都是简称,那么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菩提树,本就没有这种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于是接下去,就是,本来这世界上就空无一物,哪里来的东西粘上尘埃,尘埃又粘在哪里?那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呢?我想先讲述一个故事:应该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吧,佛教的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开坛讲学,手下弟子有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为神秀大师,是共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

此时渐感老去的弘忍大师告诉众弟子,让他们各自做一首畿子,最优者当之无愧为衣钵传承者。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无一不说好,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衣钵。1、"菩提树"和"明镜台",各有什么寓意?菩提树下,是意指佛祖当年"成道"于菩提树,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

也当然成了顿悟的象征。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

2、"空"之境,方为顿悟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是一咏三叹式的,再加上了最后的一叹——前四句,是对于神秀的反驳,佛性常清净,没有有尘埃!有,只是未达到佛性,是没有悟,还有世俗的杂念。

中四句,是对于"明镜""菩提"的肯定,并不能为了驳倒神秀,而否定"菩提"是悟道之身,"明镜"是洞观之心的道理,后四句,再次回到慧能自己的观点,虽说佛理如此,但是不能过于执着,道理是讲究悟道,明白,但是刻意追求,反倒是道了过来!所以末尾四句,他紧接着说:都在内心,而不是在外界,外界的什么?尘埃呀,也就是入世带来的脏东西!空之境——就是"以大寂为至乐,无为为滋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所有世间规定命名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你可以叫他菩提,也可以叫他提菩,这都是人为的多余之举。

文章TAG:七年级词性部编版陋室铭下册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考考点汇编俗务是什么词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