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志在什么中子期曰什么,论语中子曰 什么是孝

志在什么中子期曰什么,论语中子曰 什么是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5 21:00:3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不管是“孝”,是“敬”。“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论语》中翻译有争论的一句话。养猪养狗都是对自己有用的,即使是养宠物也是帮让自己开心的,这是“养”这种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一种反馈。这段话中难以理解的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这是孔子论“孝”举的一个例子,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孔子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了,所以就产生了歧义。

《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如何理解?

《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如何理解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论语》中翻译有争论的一句话。我想,孟武伯既然谥号是“武”,或许表明的是他勇武过人,争强好胜,说不定常常和人比武争斗,容易让父母担心出什么意外,所以孔子点醒他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父母担忧。第一种翻译认为,做子女的,只要为父母是否生病担忧,其他方面不用过多地担忧。此种说法也有道理,父母年老体衰,做子女的应该在此方面更下功夫,只不过,句子中有个“唯”,只担心父母是否生病就能算上“孝”吗?想来是不够的,父母更需要的是日常亲情关怀,而不仅仅是在生病的时候才能见到儿女。

第二种认为,父母特别关注子女是否生病,为了不让父母担忧,做子女的应该要照顾好自己,使自己少生病。但,生病并不能是自己完全能控制的,尽管时时谨慎,也不一定远离疾病。第三,结合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来说,自己平日工作、为人、德行都能让父母放心,这样,父母就只担心非人力能控的疾病了。我认为第三点比较符合现实,当我们处处都做好了,父母自然就不担心我们有什么过失,唯担心的是否有疾病,其实这正是给父母最好、最大的“孝”。

如何理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

《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如何理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主要讲述孔子思想中的“孝”,在为政篇中不同学生问孔子“孝”,孔子也做了不同的回答。此句话义在讲“孝”,重点是“敬”,词语“孝敬”便是这里的衍生,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之类。不管是“孝”,还是“敬”。甚至“孝敬”都不难理解。这段话中难以理解的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这是孔子论“孝”举的一个例子,但是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所以就产生了歧义。

大概分成两种,一种认为是人能养活人,犬马也能养活人,人如果对父母不敬,和犬马养活人没有区别了;一种认为,人赡养父母,也畜养犬马,如果作为晚辈对父母不敬,那就和畜养牛马没区别了。当然还有认为犬马指的是小人;认为犬马能养自己父母的。但是我还是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原因如下:支持第一种观点的有包咸、黄侃、朱熹、黄式三、杨伯峻等。

包咸说: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也。黄侃说:犬能为人守御,马能为人负重载人,皆是能养而不能行敬者。朱喜说: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黄式三说:养,使也。犬马听人役使,子受亲使而不敬,无以异也。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会搬出《孟子·尽心上》中的话——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

大概意思就是只给吃的而不给关爱,交往的关系和养猪是一样的;给予关爱而不给予尊敬,就跟畜养宠物是一样的。其实对于这句话,乍一听第二种解释更合理,但是这里面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关系问题,在孔子那就是伦理问题。试猜测,孔子当时回答子游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孔子那个时代,人们对父母没有“敬”了,孔子在痛斥这种社会现象,在教育人们要对父母“敬”。

说的直白一点,“敬”这种关系是下对上的,“养”这种关系是上对下的。父母说养孩子,人们说养宠物,农村人说养牛、养猪、养鸡、养鸭,都是对下的一种关系。养猪养狗都是对自己有用的,即使是养宠物也是帮让自己开心的,这是“养”这种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一种反馈。养孩子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养儿防老”,但是养孩子不光是这样,因为孩子是人,人和这些动物是有区别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受父母恩泽,除了要反馈给父母,也就是说要赡养父母,更要表达出对父母的尊敬。

紧接着下一章,孔子就说了“色难”就是作证。这才是孔子想要表达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伦理问题。现在再看看第二种说法。人是可以畜养牲畜,也应该赡养父母,但是用畜养牲畜来比喻赡养父母,这是有悖伦理,大逆不道的。在古代,父母在家里就是天,拥有绝对的权威,怎能用养牲畜来比喻?!至于搬出孟子那一说法,是对孟子那句话的曲解。

文章TAG:中子志在论语志在什么中子期曰什么论语中子曰什么是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