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知识 > t4000,T4300T3000和T4400还有QL62那个CPU性能更强一些强在哪里

t4000,T4300T3000和T4400还有QL62那个CPU性能更强一些强在哪里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6 07:54:14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T4300T3000和T4400还有QL62那个CPU性能更强一些强在哪里

T4400最强,其次是T4300,然后是T3000,QL62最差。

其实笔记本处理器的性能差距比较小。

一般一个新构架的处理器对老构架的处理器有很大的优抛,所以T4000这类很强,即使是T3000这样的赛扬处理器,比以前老构架的梦龙核心酷睿双核性能还强。

奔腾T4000系列和赛扬T3000系列都是采用新构架的低端处理器,核心构架一样的,区别就是T3000性能稍微差点,并且不支持SSE4.1指令,而T4000系列的奔腾及以上的处理器支持SSE4.1指令,这点还是比较重要。

至于发热量,其实并没有楼上几位网友说的情况,AMD的发热量一样控制得很好,但从整体水平上来说,Intel处理器的发热量低一些。

Intel处理器的T系列一般是31-35W,绝大多数为35W,而AMD的大多数处理器就是这个功耗。
P系列要低一些,L.SL.等就更低了,但AMD出的低功耗处理器较少。

T4300T3000和T4400还有QL62那个CPU性能更强一些强在哪里

2,有谁用过Thinkpad T400的本本性能怎么样

报告楼主 我用过 确实不错的机器 啊 毕竟是当年thinkpad的旗舰机器啊 相对以前的 t43 t60 做工有所下降 但是 性能和散热确实飞跃的提高了啊 就是显卡差了点 但是还好 够用 现在市场还是有的卖的 从t410上市后 t400也有所降价 性价比就上了些了
T60的不错

我买了的,去年的,. 你去百度一下 thinkpad 闪屏 你就知道这个机子倒地怎么样了,

我的 http://wenwen.soso.com/z/q200205789.htm?ch=gr.new.grdt

T400的机器目前已经下线了,目前只有一款T400s-AQU,也即将退出市场,出手要及时了,目前主流的本本是T410,X201,详细的可以上行游本(www.upnb.com)了解 或者QQ 228366196

有谁用过Thinkpad T400的本本性能怎么样

3,笔记本怎么看是不是独立显卡

用检测软件检测啊,这个是最简单的了,还有目前的主流配置都是迅2平台的,P45系列主板是肯定带有独立显卡的,而G45系列主板是集成显卡的,当然G45系列也有集成显卡独立显卡并存的。这个比较贵

显卡是电脑的基本配置,有没有问下买电脑的就知道了,这个他不敢忽悠你的,

忽悠你最多也就是差卡说成好卡

联想Y450 现在时下最火的一款

CPU T6600 2.2 2M 800

显卡 240M 512DDR3

内存 2G DDR3

硬盘 320G

价格 4999元

酷睿2双核很多种的,从差到好依次分为

T3000系列》T4000系列》T6000系列》P7000系列》P8000系列

显卡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显存大小,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 c 显存核心》显存位宽》显存大小》显存类型

性价比极高.如果楼主预算高一点 CPU换个P系列的

T6系列的功耗要大基本35W、二级缓存只有2M,前端总线只有800

P系列功耗基本都25W,二级缓存3M,前端总线1066

玩游戏不光看CPU核心频率 二级缓存和前端总线也很重要。直接影响在密集型画面(大型游戏、图像处理)的响应速度

显卡为目前常规笔记本顶级显卡,什么105M,103M显卡靠边站

预算高一点CPU换P8700 2.53GHZ 3M 1066的 大概6400左右

预算低一点4000以下的就联想V450 CPU T4000系列的,显卡105M,其他和Y450一样。配置也比较均衡

一般独立显卡在笔记本的b面有贴有写的

看具体型号然后上网看看,或者弄个Z武器测一下
看一下内存就好了!要是2g的内存但显示比2g小那就不是了呗!在我的电脑看属性!这个办法简单!
最简单的办法,看主版型号然后百度一下主版型号
用鲁大师检测。网上可以下载鲁大师

笔记本怎么看是不是独立显卡

4,怎样选择笔记本电脑

联想Y450 现在时下最火的一款

CPU T6600 2.2 2M 800

显卡 240M 512DDR3

内存 2G DDR3

硬盘 320G

价格 4800元

双核分很多种的,从差到好依次分为

T3000系列》T4000系列》T6000系列》P7000系列》P8000系列

T3000和T4000是奔腾双核,T6000以上都是酷睿双核

显卡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显存大小,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

显存核心》显存位宽》显存大小》显存类型

Y450性价比极高.如果楼主预算高一点 CPU换个P系列的

T4系列的CPU功耗基本35W、二级缓存1M,前端总线有800

T6系列的CPU功耗基本35W、二级缓存2M,前端总线有800

P系列的CPU功耗基本25W、二级缓存3M,前端总线1066

玩游戏、大型3D程序的响应速度不光看CPU核心频率 二级缓存和前端总线也很重要。

直接影响在密集型画面(大型游戏、图像处理)的响应速度

240M显卡为目前常规笔记本顶级显卡,什么105M,103M显卡靠边站

预算高一点CPU换P7450 2.0GHZ 3M 1066的 大概5400左右

P7450 2.13GHZ 3M 1066的 大概5700左右

P8700 2.53GHZ 3M 1066的 大概6400左右

预算低一点4000以下的就联想V450 CPU T4000系列的,显卡105M。其他标配和Y450基本一样。

或者是G450系列的,CPU是T6系列的,显卡为210M(105M升级版)。其他标配和Y450基本一样。

配置也比较均衡。如对上述配置有疑问可对比其他品牌机器对比,哪个性价比高自己看了最清楚。

楼主可以参考(本文绝对不是复制抄袭,系个人经验所得,复制本文内容请注明出处,谢谢).

首先考虑你的用途

再考虑性价比

本本的选择:要考虑CPU,它的主频要高一些较好,一般在2.2——2.6GHZ较好,内存也很重要,现在一般的电脑内存是2GB,根据性价比,不能低于2GB。硬盘一般160GB就足够了,比这更大更好。显卡独立的更好,主板选择较好的,以上的内存、主板、CPU,为电脑的关键,别的一般般就行。希望你买电脑的时候留意一下这几个方面。

独立显卡,一般不玩大型的3D游戏,不做大型的设计,不需要独显。

用眼睛看`手摸`头想`

5,com表示的是什么网站

工商企业的网站

.com是互联网之DNS上的一个通用顶级域名(gTLD),属于工商企业类网站。它的名称源自英文单词“commercial”,表明由商业组织注册此域名的原始意图。

.com域名,国际最广泛流行的通用顶级域名格式。国际化公司都会注册·com域名,当然也可以选择以·net/.org为结尾的国际域名。例如表示工商企业类的.com,表示创意创新的.xyz,表示网络提供商的.net ,表示团体组织的.org 等域名后缀都没有使用范围限制。二是国内域名,又称为国内顶级域名(national top-level domainnames,简称nTLDs),即按照国家的不同分配不同后缀,这些域名即为该国的国内域名。

一、基本信息

.com最初由美国国防部管理,现在则由VeriSign管理。com为commercial简称,表示工商企业性质的网站,com结尾的域名为最早通用的顶级域名。当DNS于1985年1月建立时,.com便是顶级域之一,其他顶级域则有.arpa、.edu、.gov、.mil、.net及.org。如今.com已发展为最大的顶级域。

.com注册的开放正巧和网络的商业化及公众化同一时期,而.com也很快地变成了网络上最多的顶级域。许多在1997年至2001年间开的公司(此一时期被称为“互联网泡沫”)取了许多不适切的站名;它们即为众知的网络公司。

虽然世界任何一间公司可以登记.com域名,但是大多数国家(不包括美国)通常会在其国家及地区顶级域内加上和.com有相似目的的次级域。这些次级域有这些形式:.com.xx或.co.xx,xx代表国家及地区顶级域。例如:澳洲(.com.au)、英国(.co.uk)、巴西(.com.br)、墨西哥(.com.mx)、新西兰(.co.nz)、中国(.com.cn)、日本(.co.jp)、韩国(.co.kr)、以色列(.co.il)、巴基斯坦(.com.pk)、香港(.com.hk)、印度(.co.in)。

大多数非商业网页,如由非营利组织或政府创建的网页也都会使用.com的网址。不过有些与域名原本的用途相违背。对这些网页来说,.gov及其他指定顶级域可能更加适合。无论如何,为了保存.com和防止骗局,网站注册一个.com域名是非常普遍的。而许多顶级域的原本目的也因为没有注册的限制而变得无关紧要。

注册是透过由ICANN认可的管理者来处理的;通用网址也是被允许的。二、历史发展历史上第一个.com域名的诞生是在1985年3月15日。

当时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主要还是使用MS-DOS3.0操作系统,而刚刚成立的“戴尔”的公司正准备发布它的第一款个人电脑“TurboPC”。1985年3月15日,symbolics.com注册成为第一个.com域名。经营这个网站的公司是一家电脑制造商。Symbolics最初的所有者在90年代初宣布破产,后来的所有者继续运营着这个网站。这也就是说该域名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古老的运营中.com 域名,不过这个网站的界面还是非常简单,就像1985年刚创建的时候那样。其他的比较著名的早期域名包括1986年3月3日注册创建的hp点com(惠普域名),1986年3月19日创建的ibm点com(IBM域名),1986年4月25日创建的att点com(AT&T域名)等。

.com域名是目前国际最广泛流行的通用域名格式,现全球的用户超过1.015亿个。所有国际化公司都会注册.com域名;当然也可以选择.net/.org域名

另外个人注册只能注册3位-63位!其他的为系统保留需要申请才能注册!不过价格昂贵!

同级域名

.net(sites related to the Internet itself 的简称)、.org(organization的简称)、.biz(Business的简称)、.info(information的简称)。国际域名及IP地址管理权威机构ICANN认证的域名注册服务商(称为Registrar)可以提供.com(商业机构)、 .net(网络服务机构)、.org(组织)下的二级域名注册服务,全球通过ICANN认证的Registrar有120多家,其中只有60家是正式投入运营的Registrar。在中国,有八家企业被批准成为ICANN认证的域名注册服务商。

6,这部92分的日本动画简直是脑洞大开啊

文 | philia

《工作细胞》与「血小板风波」

七月的新番之王当属《工作细胞》。从7月8日开播至今,在购买了其版权的Bilibili上,《工作细胞》的播放量已经突破4000万,弹幕数量也高达120多万。《工作细胞》领跑七月开播的四十二部动画,把被寄予厚望的《Overlord》和《我的英雄学院》也斩下马来——要知道,《工作细胞》在B站可是「付费番」(大会员优先观看)。

《工作细胞》其实是一部科普番,原作是清水茜在《讲谈社》连载的同名漫画,讲述拟人化了的人体细胞在体内的工作(及其恋爱,是的)场景。在这部由David Production制作、铃木健一监督的动画中,观众将通过形象和性格各异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T细胞等角色,观察人体遭遇擦伤到花粉过敏乃至癌症等大小毛病时体内的「夏日大作战」。

《工作细胞》甚至一度把B站推上风口浪尖。但这并非因为它确实高水准、高人气,而是因为「血小板」风波——一群「血小板」角色的粉丝冲进百度「血小板吧」,用非常粗鄙的语言扬言占领该本是相关疾病病友交流的贴吧,只因他们要将这里打造成「血小板」的角色贴吧。此事引起了轰动,甚至上了电视新闻,一时之间使得动漫爱好者、二次元文化再度遭受严重挞伐和污名化。

激萌血小板角色成了本次事件的导火索

B站官方很快发布声明,并经过一番调查之后,证实了本次风波实为某个与B站有冲突的个人及其粉丝的「反串黑」,欲图在B站被央视点名之际乘势再度抹黑B站及其用户。水落石出之后,幕后黑手被众人唾弃,而《工作细胞》这部新番却也因此极大提高了曝光度,并凭借着诚意与实力开始了新番屠榜,其二次创作也已经「血洗B站」。

《工作细胞》为什么好看

许多观众在评价《工作细胞》时会说:「当年要是有这一部动画,我的生物学肯定满分。」不同于热血少年漫,《工作细胞》并没有一条对抗终极大魔王的关键主线,它是一个一个的单元剧,每一集讲述一种身体的毛病——从微恙到绝症——以及我们体内「37兆2千亿个细胞」的日常工作与作战实况。

在《工作细胞》中,人体被描绘成一座巨大而有序的工厂城市,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甚至是每一次人体的应激反应都被趣味十足地形象化:本应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红血球是个元气妹子,却有着路痴属性;具有游走功能的白细胞是个电波男,时刻在一线与病菌作战;巨噬细胞是个优雅华丽的怪力女仆,抡起柴刀以一敌百;而人的胃成了红白血球约会时参观的水族馆;打个喷嚏成了火箭倒数读秒继而升空爆炸……

一方面,充满奇思妙想的设计充分将人体「陌生化」,但每一集所集中处理的又是常见的人体毛病;另一方面,许多观众对诸多细胞的特性又不甚了解,但角色设计不避讳脸谱化,熟悉二次元「数据库」的观众一看到人设就能立刻理解该角色的性格与特征。这一来一回,既熟悉又充满新意,大大减轻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代入与理解的负担。

与此同时,《工作细胞》设置了能登麻美子非常温柔的旁白解说,每一种新登场的细胞和疾病都配有画面暂停以供解说。换言之,《工作细胞》不仅娱乐性满载,其科普含量和教育品质也是显而易见的——清水老师坦诚,创作的初衷就是减轻日本初、高中生学习免疫学的负担。

设定之外,动画制作组的实力与认真也是不遑多让。上文提过,《工作细胞》由David Production制作、由铃木健一监督。铃木健一曾经执导《漂流武士》《JoJo的奇妙冒险》,主创成员还包括负责系列构成的柿原优子(《月色真美》《花牌情缘》),担任角色设计的吉田隆彦(《王牌投手-振臂高挥》《飙速宅男》),以及统筹配乐的末广健一郎和MAYUKO(《逃避虽可耻但有用》《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

制作组一方面非常尊重原作,高度还原了「方形高光」、「工厂标语」等诸多微小细节,连原作者都十分佩服;配乐方面也丝毫不马虎,例如在描述杉树花粉过敏一集中,运用多种风格的音乐描绘出了世界末日的震撼与事后风和日丽的惬意。另一方面,充分动员女画师表现角色的可爱与帅气,又在表现与病菌作战时,丝毫不忌讳血浆迸发的厮杀场面,甚至调用自己制作JoJo的经验充分玩梗,分镜流畅又魄力十足,使得观赏体验MAX,令人捧腹开怀。

此外,担纲配音的也多为业内顶尖声优,例如花泽香菜(红血球)、前野智昭(白血球)、杀手T细胞(小野大辅)、T淋巴细胞(樱井孝宏)、巨噬细胞(井上喜久子)、记忆细胞(中村悠一)、肥大细胞(川澄绫子)等等。倍受喜爱的花泽香菜在本作中放飞自我、欢脱至极,把路痴速递少女演绎得相当生动。

当然,《工作细胞》背后可是有着业内顶尖资源的Sony旗下Aniplex,以及日本最大的综合出版社兼百年老店讲谈社。台前幕后的统筹与制作、番剧本身的诚意与实力,加上国内B站的营销,《工作细胞》这么好看也是必然的。

人体探幽的传统与创新

在「万物皆可萌」的日式二次元文化中,把人体细胞拟人化显然不足为奇,《工作细胞》也不是第一部人体探幽的影视作品。

2001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终极细胞战》(Osmosis Jones,又名「捍胃战士」)讲述的正好也是一个白血球对抗病菌的故事。这部由法莱利兄弟执导的影片虚实结合,人体外的内容由真人演出,人体内的则是动画。当然,「屎尿屁大师」兄弟的恶趣味(甚至可以说是低俗)在本片中同样不加掩饰,以至于影片的最初评级是PG-13(未满13岁的儿童须家长辅导观看)。

对国产动画记忆犹新的观众还会想起童年里那只猫——《蓝猫淘气三千问》系列也有这样一个主打人体健康科普的系列,其名为《健康特攻队》。人体在这部动画中成了一个体系齐备的王国,而病毒与免疫系统的交火则被刻画成人体王国的内忧外患。这一部剧其实是国产动画的又一精品,更是请来了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其医学指导,可惜在2008年,在动画至今仍被视为幼儿专属的我国,《健康特攻队》的境遇可想而知——当然,其科普并不严谨,幻想色彩太重,免疫学知识对儿童又过于晦涩。

还有另外一些作品涉足过人体微观,例如1987年的多国联合制作的动画《人体大奇航》(Once Upon A Time…Life)也以同样的拟人手法,向儿童介绍了生命起源和人体诸多器官及功能。美国经典的儿童科普作品《科学怪校车》(The Magic Bus,又名「鬼马黄巴士」)上个世纪末也曾以动画的形式,从内部展示了人体的消化系统。

甚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就已经有真人电影从科幻的角度呈现人体的奥秘。《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便是第一部利用微缩科技深入人体拍摄的科幻电影,曾获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视觉效果两项金像奖;后来的《惊异大奇航》(Innerspace)可以说是其精神续作,并在《末代皇帝》夺得最佳影片的第60届奥斯卡上收获了一座最佳视觉效果。

《神奇旅程》

《惊异大奇航》

正如《惊异大奇航》的原名「Innerspce」(内太空)所传递的,人类对身体内部的求索,从来就不亚于对天地玄黄的探知。比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前辈,《工作细胞》的精彩就在于动画手法老少咸宜,不追求视觉奇观与剧情猎奇,以创意恰如其分地联结教育性与娱乐性,其人气是逻辑的结果。如果《工作细胞》的连载能够更具规模,那么它成为另一个《黑塔利亚》也就指日可待。

黑化……及其启示

据统计,《工作细胞》的漫画在今年一月已经突破150万册。借助动画化,其衍生作《工作细胞-Black》也应运而出,6月起开始在原作者的监修下由其他画家绘制出版。诚如其名,《工作细胞-Black》是原作实打实的「黑化」版本,它侧重的是更加不健康的人体环境与更加残酷且重口味的细胞工作。

目录标题已经充分透露了内容取向

然而如果只是出于猎奇,那么阅读《工作细胞-Black》所能获得的刺激就不如观看一部BBC纪录片另加一部爱情动作片。或许应该说,它真正的用意在于以漫画手法展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提醒读者呵护自己,这与《工作细胞》原作殊途同归。

正如那句话:「当你感到孤独时,想想身上还有几十亿个细胞为你而活。」而几十亿分之一的概率所结合并顺利出生的你,作为宇宙奇迹之一的每一个我们,便有了与这副垂死的肉身并肩作战的勇气。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这部剧见证过陈坤和周迅的青春岁月 | 国剧经典

大家讨论是枝裕和最佳作品总是遗忘它,太不公平了! | 刘起专栏

这部日本纪录片说,在性骚扰中男性才是最大的受害方?

大卫·林奇《双峰2:最终档案》

探索神秘世界的奇书

18份FBI绝密档案资料

超真实触感+游戏般体验+收藏级品质

扫描上方二维码

购买《双峰》系列套装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双峰:最终档案》

7,90 的人都没见过这些苹果产品每一件都是官方正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方嘉文。36氪经授权转载。

从前,我天真地认为用了「苹果全家桶」就是信仰顶端,直到我一不小心发现了苹果鲜为人知的(疯狂)周边宇宙。

事情还得从苹果今秋最新系列 T 恤说起。

▲ 访客中心的苹果 T 恤,图片来自 9to5Mac

正如不少读者都知道,苹果新总部 Apple Park 访客中心里有家不一般的苹果商店,除了可以购买 iPhone、Mac 等电子产品外,还提供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纪念品(爱范儿上次给大家抽奖送的苹果官方 T 恤和明信片也是从访客中心带回来的)。

据 9to5Mac 报道,Apple Park 访客中心最新上架的 16 款秋季新 T 恤里,除了有苹果还正在申请专利的、象征着总部的圆环形 logo,还有几款带有怀旧意味的图案,而它们的来源,就很有意思了。

苹果的时装世界,一个复刻的宝库

虽然乔布斯自己几乎只穿三宅一生的套头衫和 501 牛仔裤,但苹果的「时装世界」其实很精彩。

Apple Park 最新的 T 恤中,「彩虹苹果冲天飞」的图案其实是来自 1983 年邮寄到「果粉」家的《Apple Gift Catalog(苹果礼品目录)》。

而赋予「Apple」中每个字母不同颜色的 T 恤图案,则是「复刻」来自 1986-87 年《The Apple Collection》的周边产品。

这个图案采用的字体,是苹果在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的时候开始采用,作为 80 年代至千禧年后早期的官方字体 Apple Garamond。

除了这两款被复刻了的 T 恤外,爱范儿在《The Apple Collection》里还找到更多有趣的时尚选择。还记得在经典苹果广告《1984》里女运动员穿的,印着「毕加索式 Macintosh」logo 的白背心吗?(随便一句,虽然被称为「毕加索式」,但这个 logo 的设计灵感其实是来自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

你能在《The Apple Collection》找到图案同款的 T 恤和套头衫。而他们搭配穿着的短裤据官方介绍,是「喜欢跑步,或者喜欢看起来像是喜欢跑步」的人最佳选择。

这款让苹果 logo 显得鬼马的 T 恤虽然和现在苹果的形象挺不搭,但它却非常符合近几年回潮的 80 年代设计风格——孟菲斯设计风格,如果现在上身也是非常潮啊。

▲ 苹果 T 恤和孟菲斯家具系列,图片来自Creative Market

这两款苹果从 North Face 精选的马甲,带有「两个带拉链的双层口袋」,「无论你想从野外带回什么都可以装进去」。

有趣的是,乔布斯以前曾让三宅一生为他设计苹果员工制服,当时三宅设计了一款尼龙夹克,袖子还可以解下来让衣服变成马甲。乔布斯满心欢喜带着马甲回公司给大家看,说咱们以后一起穿这个吧。结果,大家怨恨地以口水沫子把乔布斯给淹没了。

如果你喜欢基本款,这款带苹果 logo 的 Polo 衫就是你的首选了,如果哪天想展示下信仰,还能叠加上苹果的皮带来加持。

但如果要从中选我觉得最厉害的,那莫过于目录最后几页的同款童装了!

学校不给带电子设备?我还是穿上我的苹果牌运动服,背上我的苹果牌午餐盒吧。

曾经,你能买到「苹果式生活」

除了以上提及的时装系列,在过去,苹果粉丝近乎能买到一整套「苹果式」日常用品。

我们寻找那些和我们制造电脑一样用心制造商品的生产商。

我们将我们的 logo 印在这些产品上,因为我们欣赏这些产品,而且觉得你也会喜欢。——《The Apple Collection》现在的手机厂商喜欢将汽车品牌的 logo 印在手机背面,但苹果,却是把自己的 logo 印在汽车身上。

▲ 保时捷 935 Turbo,来自 1983 年《Apple Gift Catalog》

公文包、文件夹、软盘夹等办公文具算是常规操作了,但 Macintosh 造型和带苹果 logo 的便签纸真心好看。

而这款老鼠造型的鼠标套,个人感觉并没有「让你的 Macintosh 更用户友善」,而是有点儿吓人(看那尾巴似的电线!)。

▲ 便签(左)和鼠标套(右)

用上两位丹麦设计师专门为 Macintosh 设计的 MacTable,不知道效率会不特别高?

让我们从书房走入客厅,麻烦来点苹果牌的醒酒壶。

如果你觉得苹果时装有点过火,那以苹果 logo 为主要元素的钥匙扣、别针、钱夹等小物件可以是你的入门之选。

现在,虽然苹果总部访客中心还有不少独家的周边卖,但和这些 80 年代系列相比,丰富性的确大大降低了。可能,过去的苹果用户只能以电脑相认太艰辛,所以苹果才会打造能出现在各种场景的周边产品。不像现在,我们去哪儿都少不了「粘在手上」的 iPhone。

更隐秘的周边:苹果内部 T 恤

比 80 年代生活用品品类更多的周边,来自于苹果公司内部。

相传,每一位苹果员工入职都会得到一件 T 恤,上面写着「The journey begins,(旅程开始,)」 呼应着乔布斯那句经典的名言:「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过程就是奖励。)」

不只是乔布斯的话会成为 T 恤的内容,「所有出现在苹果员工脑袋里的内容都会最后出现在 T 恤上」,《Chicago Tribune》在 1990 年的报道里写道。

据《Chicago Tribune》报道,在成立的前 20 年里,苹果内部设计了超过 4000 款 T 恤,记录了苹果员工的各种内心戏。

1991 年,苹果为节约成本进行大裁员,出现了写着「This is Apple(这就是苹果)」并配着一张乔布斯的照片的 T 恤。与此同时,也有一件写着「This is Apple on drugs(这是磕了药的苹果)」,配着一张时任 CEO John Sculley 的照片的 T 恤。

▲ 乔布斯和 John Sculley,图片来自 Business

至于被裁走的员工,我们还有写着「我帮忙救了这家公司,但却只拿到了这件破 T 恤」的 T 恤。

除了这些大事件,程序员们也有为自己打气的专用 T 恤:「System 7.5: Sucks less(7.5 系统:烂得少一点)」「Windows 95=Macintosh 89」。

一位苹果店天才曾于 2013 年分享了自己在苹果工作 5 年里收集的所有 T 恤,合计居然也有 45 款!

▲ 45 件苹果内部 T 恤,图自 Cult of Mac

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 T 恤可谓记录了苹果公司里的点点滴滴,以至于在 1998 年,前苹果员工 Gordon Thygeson 汇集了超过 1000 件苹果内部 T 恤,以 T 恤为内容梳理了苹果公司在过去 20 年里的重要事件,出了本书,名为《Apple T-Shirts: A Yearbook of History at Apple Computer》。

虽然有读者评价这本书内容空洞,缺乏心思,但也有自称苹果前员工的读者留言说:「如果你曾在苹果工作,它就像一个完美的时间胶囊。」

一个 Logo 的魅力

▲ 图片来自 Think Marketing

无论是面对公众开放的「生活方式」周边,还是内部「留言板」式的 T 恤,它中都蕴含着人们对这家公司超越产品的喜爱。

苹果的 logo 带有一种魔力。

我们知道,很多苹果的朋友和顾客都和我们一样喜欢这个 logo,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颜色缤纷,与众不同;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人们作为苹果产品使用者的自豪。

(备注:苹果的彩虹 logo 的色彩在当时算是罕有,同时,它也代表着 Apple II 作为首台采用彩色显示屏的个人电脑的自豪)

苹果在 1983 年的《Apple Gift Catalog》中写道。而深谙营销之道的苹果,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要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要让人为使用其产品感到自豪,并通过周边将这份自豪传达出去。

▲ 网友分享的来自 80 年代的苹果贴纸,图片来自 stackexchange

虽然,现在的苹果周边没有以前丰富和容易购买(同时也让它们显得更珍贵),但我们却能以各种便携,且一眼可认出的苹果产品(iPhone、曾经的 iPod、MacBook、Apple Watch 等等)「公示身份」。

而且,苹果至今仍然有保留其中一样历史悠久,却又成为「千禧一代品牌」追捧的营销产品——每个苹果产品都会附送的苹果 logo 贴纸(有人曾晒出 80 年代的苹果贴纸,也有说法是苹果从一开始就有送贴纸)。

当顾客用贴纸「个性化」他们的东西,他们就是在选择能代表他们生活方式的品牌。

所以说,不用羡慕各种苹果周边(反正也买不到),我们正手握「定制苹果周边」的大权呢。你一般都将自己的苹果 logo 贴纸贴在哪里?

8,它必看不是因为满分是关乎性命

今天一大早,李咏患癌去世的消息在微博炸了。

很年轻,才50。

如果是一个普通上班族,这个年龄还远没到退休。

紧随其后的一个热搜,暴露了现代人的焦虑。

所以今天,Sir想旧文重发。

第一癌症科普美剧。

毕竟在宝贵的生命面前,所有提醒都不怕重复——

今天这一篇,Sir觉得你必须看。

是必须、必须、必须的那种,必须看。

但你可能又会怕……因为一聊到生病,很多人会比看恐怖片还怕。

所以Sir想了半天,决定受点罪,看完整一季的6小时。

再写出来,让读者自己读——相信Sir,这已经是最贴心的方式。

这部剧,讲癌。

但不是“星巴克致癌”那种不知哪来的伪科学。

它可以说是:

迄今为止关于癌症,最深入、最科学、最权威的一部剧。

Sir看它的每一秒,手在抖,肉都似乎在疼。

好在最难以下咽的部分,Sir已经代你看完:

《癌症:众疾之皇》第一季

Cancer: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Season 1

这世上但凡顶级毒物,大多是长得花俏的。

比如毒蘑菇。

比如蛇。

比如癌。

它们的五彩斑斓,其实带着一种让人莫可名状的恐怖。

它们的顽强生长,也总是以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方式。

不。

不搞医疗、科研的我们,自然看不见它。

也不用看,“绝症”“不治”“晚期”……随便一个词便能叫我们闻之色变。

人皆畏死,中国人尤其。

但不了解和不学习,其实是荒诞的行为,尤其当猛兽就在身边: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病例数据。

每天约1万人诊断癌症,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

而在美国,“三分之二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在有生之年将被确诊患癌,几乎每人都有亲友患癌。”

如此频繁,如此靠近……如此无知无觉。

世上最容易让人视而不见的,就是恐惧。

所以《癌症:众疾之皇》难得:

它应该算第一部直面癌症的纪录片。

它的原型,是印度裔作家悉达多·穆克吉的普利策获奖作品《众疾之皇·癌症传》。它从4000多年前第一次有癌症记载的古埃及医方讲起,结合真实案例分析癌症治疗的跨年史,集知识性、权威性、故事性于一身。

纪录片则更进一步。

真实的医患对话、专业的病理演绎、 MSK/NIH/NCI(斯隆&凯特林纪念研究院、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亲口讲述……

正符合东家PBS(美国公共电视网)的一贯调性,它旨在用非商业节目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达到媒体告知、启发大众的社会责任。

从前世到今生,纪录片《众疾之皇》的使命没变过:

认真科普。

毫不意外,一出世,就拿到豆瓣 9.1。

但在Sir看来,五颗星只能算保守分——

因为它实在回答了人们太多疑问。

如果你也是去过公立医院的凡人,你一定懂:

挂号半小时,苦等三小时……问诊?

三分钟。

三分钟能问到啥?

医生,我这是啥病?--难说,要查。

那严重吗?--不好说,先去查。

会反复吗?--怎么说呢,看个人。

……

问完三句话,还是个医盲。

再看看后面排队的劳苦大众,自己都不好意思。于是……排队划价、排队拿药,排队吊水,走人。

真不是怪医生。

医生累、医生忙。可病人也懵,病人也难。

不大不小的毛病,都没时间解释清楚,更别提癌症。

《众疾之皇》就珍贵在这里——它真的在扫盲。

它会温柔、平静,但也严肃、科学地回答你:

癌症究竟是什么病?

哪些人会得?为什么?

哪个身体部位的癌症可治愈?哪些部位不行?

能不能预防?怎么预防?

……

总之关于癌症,那些医生来不及讲的大实话,它一次性全交代了。

癌症是什么

说起癌,巨蟹座的朋友都会有点郁闷。

“巨蟹座”对应的英文单词Cancer——也是癌症的名字。

而Cancer来自希腊语Carcinos,螃蟹义。

癌症,就是螃蟹。

在显微镜下看癌细胞,中央一团组织,又伸出许多只腿,像螃蟹一样爬。

所以这种病的本质是“细胞生病”——

单个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

健康细胞会分裂成两个同等正常的细胞,而恶性细胞却会无节制分裂,分裂成3、4、5个不等部分。这种野蛮生长先出现在某一部位,再转移、攻击其它身体器官,如肺、乳房、血液……

癌症不是一个器官病了,而是全身性、很多器官先后患病,接着,全部垮掉。

癌症,是人类自己的细胞杀死人类自己。

这种恶性细胞有多强悍?

悉达多·穆克吉在原著里写:

国家癌症研究实验室里这些白血病细胞在培育皿里已存活了近30年,仍在以可憎的增殖能力生长,而这些细胞的源头,那些女性已经死亡30年了。

技术上,癌细胞可以永生。

它是以病人的身体或生命为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繁殖自己,它只管它自己。

它历史悠久,可它又突如其来。

因此我们到现在,还对这个敌人说不出个所以然。

一个细胞必定分裂自先前的细胞,所以癌细胞也来自没有癌变的细胞。

可健康细胞突然开始无节制分裂的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

到今天,连抗癌先锋的美国医学界也无奈摊手:

“很多致癌突变,可能只是每天数十亿细胞分裂中偶然复制错误的结果。”

说到“历史悠久”——

已知的第一次书面提及癌症,是在4000年前,埃及医师起草的15尺长卷。

卷本上,有古代埃及已知的全部疾病和治疗方法编号。

病例45:乳房肿胀、变大和变硬。

治疗方法一栏,和胡青牛医书中的“玄冥神掌”差不多,写着类似的治疗答案:

“无”。

There is none

好,那是古代。

今天,显微镜下已经能观察到各种癌细胞的模样。

那么,4000年后的我们,能在“治疗方法”一栏填上什么呢?

不同的癌,已经各自取得了一些突破——

血癌

癌症的历史,至少是现代史,始于儿童白血病。

白血病是血液癌症,它以体液形式迅速增殖异常白细胞,排挤健康血细胞,最终导致出血、感染和死亡。

如果把正常骨髓造血比作草坪,白血病就像野草,会杀死正常的青草。

猜猜哪些是癌细胞,哪些是正常细胞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血癌 = 必死无疑。

圣·贞德儿童医院的前外科主任唐诺德·平克尔,今天已经一头白发。

他还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小女孩曾经问他:

“我快死了,我快死了,平克尔大夫你不能救我吗?”

平克尔大夫说着,对着镜头瘪了瘪嘴,垂下眼帘……

他没有再说下去。

那是一个外科大夫集体“举手投降”的年代。

因为条件有限,小病号们在确诊三个月内会陆续死亡,病房是一间间空出来的。

医生唯一能做的,是让他们走得平静一些。

今天,情况变了。

中国的真实情况说不好,但在美国,通过施用化学药品、放射疗法、骨髓移植法等……

儿童白血病,可以达到近90%的存活率。

纪录片中的小男孩卢卡,不巧就是那剩下的10%。

虽然才六岁,但他对白血病房已经很熟悉。

一天二十四小时,口罩蒙得严严实实,鼻子里、手上插满小管。

这几天,他格外难受。

前不久刚刚移植了姐姐骨髓的卢卡,身体反弹强烈。

肚子上成片的红色皮疹、高烧不退、针孔口的血液无法凝结……医生说,肝脏也快不行了。

好动的卢卡,下不了地了。

妈妈为逗他开心,连上了足球教练的视频,以前的小伙伴们在屏幕上,活蹦乱跳地跟他打招呼。

已经二十天不能说话的卢卡只看了一眼,眼睛就湿了。

离开世界的时候,卢卡没来得及过七岁生日。

他想过,血癌不让他过。

但起初“送”他入院的,却是另一种癌——横纹肌肉瘤。

在肌肉瘤被控制住的两年半中,血癌悄悄侵蚀卢卡的小身体。

大夫们说,是治疗肌肉癌的药物导致了继发性白血病。

“不用药,卢卡两岁会死;用了药,他死于六岁。”

卢卡的案例不是孤案。

有些疗法,比如放射性疗法确实可以使肿瘤迅速萎缩,但是……

X射线本身也是非常强大的致癌物。

高剂量下,它能导致白血病、骨癌和放射引起的其他类型癌症。

请记住这一点:

治疗癌症的药,本身也会致癌。

乳腺癌

这种癌,可能是全球女性的头号公敌。

数据显示未来两年,每13个美国妇女,就有一个将罹患乳腺癌。

中国,也不乐观。

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中国较新癌症数据统计图(最右应为“大城市”)

它是今天女性最易发作的癌,也是最被“小看”的癌——

很多人以为,切除乳房,就能根治它。

错。

癌症是个有序的过程。

它始于一个器官,传播到淋巴结,患癌时间越长,“感染”器官就会越多。

癌症也是个无序的过程。

医学家也无法预测,在原生器官之后,它会扩散到哪些地方。

也就是说,对已经扩散的乳腺癌,切除整个乳房,也是无用功。

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外科肿瘤博士&医生威尔逊非常忧心忡忡。

就在不久前,她本人被确诊患有乳腺癌,而且是两个乳房都有癌,左右两边的病状还不一样。

右侧是进攻型的,左侧可医治,但也已经扩散到淋巴结。

她的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

鬼门关之外,就指望一把手术刀。

乳腺癌被认为是,唯一需要当场做活体检验的癌症。

医生用手术刀切开乳房,取出前哨淋巴结,通过活检确认癌细胞有没有扩散,才能判断是否继续手术。

威尔逊医生收到的活检判断是,可以手术。

但乳腺癌仍然是个谜,它不比那些能对应上直接原因的癌症:

如空气里的有害气体→肺癌。

病毒→肝癌/宫颈癌。

辐射→皮肤癌。

而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原理,人类到现在还一无所知。

谜归谜,但又确实有迹可循——

原著《众疾之皇》里有句话:

拉马齐尼发现无子女修女是乳腺癌的高发病群体。

巧合的是,去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癌症数据分析也提到:

城市女性患乳腺癌,主要与城市女性压力大、晚婚晚育、生活节奏快有关。

由此能推导出的结论,确实在情理上显得荒谬,所以Sir写在这里,仅供参考:

早结婚,早生子。

结婚造人,可以被视为一次生殖系统的体内大循环。

赶在癌细胞可能扩散之前,这可能是女性对付包括乳腺癌在内、很多恶性肿瘤的一条狭窄的机会之门。

到这里,再顺便聊一个关键问题:

癌症晚期,到底还有没有救?

有,但不多——

色素癌、肾癌

罗杰斯先生,是一个幸运儿。

他找到了史蒂芬·罗森伯格医生。

你一定要知道:

求医问症,未必要找“天价名医”。

更管用的,常常是某领域的研究专家。

罗森伯格就是。

从1970年代起,他就闷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鼓捣一样东西——

免疫疗法。

罗森伯格假设:在我们体内千亿淋巴细胞中,存在少数能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细胞,可惜寡不敌众、难以成事。

如果提取这种细胞,培植成几十亿的千军万马,再注入患者体内……便能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治疗癌症。

这就是免疫疗法。

它的关键就在于,罗森伯格医生和他在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同事们,真的掌握了从不同的肿瘤组织里析取出那个特定细胞的技法——起名,T细胞。

任何疗法的开始都有牺牲者,免疫疗法也经历过黑暗期。

罗森伯格大夫,就失去过66例病人。

从第67例开始,他尝试了比之前高得多的T细胞剂量——成功率提高了。

而纪录片里出现在罗森伯格大夫面前的罗杰斯,色素瘤已扩散,是标准的晚期:

2011年,腿上长出一个黑痣。然后在黑痣的凹面,一个小黑硬壳长出来。现在,我的腿上……

罗森伯格大夫一边用手触碰那些黑色的小凸起,一边回应他说:

“我看到了,看到了。”

不是所有大病,都要大手术。

罗森伯格大夫说:我提取一个色素瘤,找到一个抗癌的免疫细胞,够了。

简言之,一个小手术。

术前,罗杰斯一声不吭。他的太太望着丈夫,手指不自觉地碰他的肩膀,明显还是有点不放心:

我18岁就跟了他,今年55岁了

我们还要一起走很多的路

没有他我不行的,我脑子会晕

今天,对少数一些癌症种类而言,免疫疗法是最成功的疗法,比如黑色素瘤和肾癌。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对其他癌症就不灵?

科学家只有一句话:

“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的原因。”

以上很多问题,有的答案在范围内有效,但总体的答案仍然太少。

我们必须清楚:

迄今为止的癌症研究,就是在盲人摸象。

医生们或许找到了一些表面联系,尝试过很多灵或不灵的疗法。

但一碰到实打实的问号,医学家说得最多的是:

我(们)不知道

关于癌症,我们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太多。

我们不知道:

癌细胞消失后,会不会再次出现?什么情况下可能复发?

也不知道有些疗法怎么时灵、时不灵?

甚至,为什么有效?

2012年,7岁的艾米丽已经是白血病晚期。

她的主治医生忍不住尝试了晚期肿瘤救星——免疫疗法。

可是,培育出的淋巴细胞输入艾米丽体内,却加入了癌细胞阵营,反而攻击起健康细胞来。

那一晚,“她病到了人类极限。”

但极限之后,转机来临。

一个医师在混乱之中,为她注射了一种儿童关节炎药物,居然救了她的命。

病情不仅稳定下来,就连血癌细胞也从身体里消失。

没人知道为什么。

也没人知道,艾米丽的这种健康状态,能维持多久。

纪录片里,艾米丽已经9岁,她去复诊,没发现癌。

她的爸爸妈妈说:

这是个伟大的日子

很无奈。

因为如此干货的“第一癌症科普美剧”,居然要以一个毫不科学的词来收尾:

运气。

病来如山倒,病去靠运气。

面对癌症,我们只有过小小的胜利,放眼整个人类,仍在长线溃败。

虽然胜利终会到来,但终点很远,路很长。

在胜负未卜的路上,我们应该做什么?

是时候,问出今天最后一个重要问题了:

“身为健康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癌症?”

这个问题,由Sir回答。

我们再不能无知地谈病色变,对待癌症,要知己知彼。

知彼——知道癌症是什么。

虽然Sir已经帮你看完全剧,但找个合适的时间,也许你还是可以陪家人一起看看。

尤其不要盲目相信网络谣言,因为“迷信”比“无知”还可怕。

知己——知道自己是什么。

了解你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因素、饮食和作息习惯,并且有意识、循序渐进地调整它们。

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Sir强烈建议,你能抽出半个多钟,听完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的演讲。

用最简单浅显的语言,了解《癌症的真相》——

| 时长:37分50秒|

此外,已故复旦女教师于娟(1978~2011年),曾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建议。

这位海归女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在乳腺癌晚期的病中,写下了生命日记《为啥是我得癌症?》:

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那时只有31岁。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

(点阅读原文,Sir已经放那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细节)

对了!

最后的最后。

同样身为工薪族,Sir想转达本纪录片给大家的特别提醒:

由病毒引起的肝癌和宫颈癌,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癌症类型,其中,宫颈癌疫苗国内也已经可以接种。

有这一类担忧的朋友,请尽早咨询专业医生。

衷心祝我们远离大病,永葆健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众疾之皇》的,B站有

相关知识点全部来自这套PBS纪录片,如有疑问或专业补充,请留言讨论,惠及大家。

文章TAG:t4000T4300T3000和T4400还有QL62那个CPU性能更强一些强在哪里t4000t4400还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