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知识 > 索尼xperia acro s lt26w,索尼手机型号大全

索尼xperia acro s lt26w,索尼手机型号大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30 15:20:14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索尼手机型号大全

一、 1、索尼ST27i(Xperia go); 2、索尼ST25i(Xperia U); 3、索尼MT27i(Xperia sola); 4、索尼LT22i(Xperia P); 5、索尼MT28i(Xperia SX); 二、 6、索尼LT25C(Xperia VC); 7、索尼LT28i(Xperia ion); 8、索尼LT26i(Xperia S); 9、索尼LT26ii(Xperia SL); 10、索尼LT26w(Xperia acro S); 三、 11、索尼LT28h(Xperia ion); 12、索尼M35h(Xperia SP); 13、索尼LT29i(Xperia TX) 14、索尼LT30p(Xperia T); 15、索尼L35h(Xperia ZL); 16、索尼L36h(Xperia Z)。

索尼手机型号大全

2,Xperia系列的2012年上市的手机有哪些

索尼LT26w (Xperia acro S) 、索尼 ST27i (Xperia go) 、索尼 MT25i (Xperia neo L) 、索尼 LT28i (Xperia ion)、索尼MT27i(Xperia sola)、索尼LT22i(Xperia P )、索尼 ST25i (Xperia U)、索尼 LT26i (Xperia S)、没了, 不过即将上市的有这几款: 索尼 LT29i、索尼 MT28i、索尼 ST23i、索尼 ST21i2、索尼 ST21i、索尼 LT26ii、索尼 LT30i、索尼 ST26i、索尼 LT25i。
x系列是smc新ceo的第二款作品,整合了之前中低端的c系和m系,没有xp的话,xa和x定位其实蛮清晰的 但不巧的是正值高通820铺货,别家都出旗舰然而索尼发两个中低端机说不过去,所以xp承担了让索尼在2016年上半年有旗舰级soc的手机可卖的使命,和去年z3+意义接近,销量什么的… (话说回来要是810没有散热的毛病,z3+其实风评不错?) 对索尼z系熟悉的可能会注意到,自z2开始,索尼旗舰的屏幕大小均为5.2寸起,所以索尼几乎不可能把5寸1080p屏还没有挂绳孔的xp当旗舰卖一年 推测下半年可能的真z系旗舰会提升到5.5寸4k屏4gram,但考虑到索尼的尿性能不能用上骁龙823十分不好说 索尼新的uxp界面是个亮点,比4.x到5.0的改动幅度还大,ui看起来精美了不少

Xperia系列的2012年上市的手机有哪些

3,1分钟知识锦囊 为什么这两年突然冒出来这么多耳机品牌

提问:@新用户12665489

今日锦囊答主:邹大湿 (公众号 ID:zou-dashi)

仔细留心这几年的耳机行业,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品牌如雨后春笋:有汪峰站台的Fiil;有众筹起家的Crazybaby、Anker Zolo;有宣扬智能的Vinci、Ticpods;有专攻骨传导的韶音;有主打降噪的Linner;有性价比出众的1more、唐麦……

不仅是创业者涌入耳机大行业,手机大厂也表现出了对耳机的巨大兴趣:苹果在2016年推出了AirPods,紧接着,三星华为、OPPO又开始抢滩真无线。

这个领域热闹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市场有需求、行业有风口、创新有机遇。

市场有需求,耳机行业在增长,蓝牙无线化势不可挡,这是行业创新层出不穷的前提条件。2017年,全球范围内累计销售了3.63亿只耳机,其中蓝牙无线耳机有1.4亿只。2018年预计销量将达到3.74亿。

行业有风口,在市场需求之外,行业还屡屡有创业风口,一次次上演资本催生、真假幻灭的精彩故事。

十年来,第一个大风口,是潮流化。随着蓝牙无线耳机的普及,移动听歌开始渐渐流行。2008年,Beats用潮流快消品的模式来做耳机,引爆了北美市场。2015年,汪峰的fiil耳机,也想在国内沿用Beats的打法。遗憾的是,竞争环境已今非昔比,国内不缺Beats、Sony潮牌,Fiil没有时机窗口,终究没能复制Beats。

第二个大风口,是真无线。早在2014年,一个叫Bragi的创业公司在Kickstarter推出了一款叫Dash的真无线耳机。一时间,真无线的项目在众筹网站上比比皆是。苹果在16年底推出了AirPods,又进一步把真无线市场点燃。

第三个风口,是智能化。这是一个充满妖气的风口,因为没人知道耳机会智能到什么程度,也很少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智能。比如成为运算平台?比如语音交互革命?这些曾经的妖风,如今已沦为笑柄。

创新有机遇,抛开眼花缭乱的风口,耳机行业的创新机遇倒是有不少。一大机遇是降噪,随着技术方案的成熟,消费接受度开始提升,这几年的降噪耳机开始逐渐多了起来。从降噪头戴、降噪颈带,甚至是降噪真无线,纷纷芸芸,不一而足。

降噪之外,耳机的创新机遇还有很多,如双声道设计,如借助骨传导、声学导管等技术,让音乐和环境音同时进入耳朵,代表有韶音的Trekz Air和索尼的Xperia Ear Duo。再如声音增强,区别不同场景,做声源的消减或增强;比方说咖啡馆场景降噪、人声模式加强音量、交通场景隔离嘈杂,保留汽笛鸣叫等等;代表产品有众筹耳机的Here、Bose的hearphone。

(参考资料:智能耳机报告)

1分钟知识锦囊  为什么这两年突然冒出来这么多耳机品牌

4,安卓90正式定名安卓派Pixel手机已获得更新

编者按:本文来自“网易科技”,作者:惜辰;36氪经授权转载。

8月7日消息,谷歌宣布,最新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 P的正式名称是Android Pie,并向Android开源项目(AOSP)公开了最新的源代码。今日,谷歌已向Pixel设备推送了Android 9.0 Pie正式版的系统更新。

目前,Android Pie暂时仅支持Pixel手机。在beta测试阶段,Android P已面向索尼Xperia XZ2、小米Mi Mix 2S、诺基亚7 Plus、Oppo R15 Pro、Vivo X21、一加6和Essential PH-1开放测试。谷歌表示,今年秋季前,Android Pie将面向这些设备以及所有符合条件的Android One设备开放。谷歌补充,今年它正与“许多其他合作伙伴推送或把设备升级到Android 9”。Android Pie将不再支持Nexus设备。

新功能抢先看

谷歌指出,Android Pie融入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援助,让手机更智能、更便利、更能满足用户的特别需求。”

Android Pie提供了一系列新功能,如,内置支持刘海屏、经过调整的快速设置面板、带圆角的通知栏、对内联回复的支持(直接在通知界面中快速回复短信)、通知中的智能回复、用于指纹身份验证的一致用户界面、限制应用后台执行功能的隐私增强特性、自适应电池和自适应亮度功能(由谷歌DeepMind提供支持)、预测用户下一步操作的App Action、在谷歌搜索结果和Assistant智能助理内部显示某些应用的用户界面的App Slices、通过系统管理对话框提示用户进行生物识别身份验证的BiometricPrompt API,以及允许用户同时从两个或多个物理摄像头访问流媒体内容的多摄像头API。

其中,自适应电池功能特别有趣,它能够记录用户最常用的应用,并针对这些应用优先分配电量。同自适应电池一样,自适应亮度功能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环境自动调整屏幕亮度。

Google还用实例解释了App Actions如何基于背景信息预测用户的下一步行动。“假设今天是周二早上,你正准备上班,App Actions将建议用户使用谷歌地图导航到上班地点或播放谷歌Play Books中的有声书。下班后戴上耳机时,用户可能看到的选项有,打电话给妈妈或打开最喜欢的Spotify播放列表。”

App Slices功能将在“今年秋季晚些时候”才会推出。该功能能够在需要时显示用户最喜爱的应用的相关信息。例如,若用户在谷歌搜索中输入Lyft,搜索结果中会出现这个打车应用的用户界面,并显示打车回家的价格和预计抵达时间。

全新的数字化健康(Digital Wellbeing)系列功能将先后向Pixel手机(今年秋季)和其他设备(更晚时候)开放。这一系列功能包括记录用户设备使用时间的Dashboard、对某些应用使用时限的App Timer、屏蔽屏幕弹出内容的勿扰模式以及在睡觉前开启夜光和勿扰模式、将屏幕调为灰色色调的Wind Down。我们现在可在Pixel手机中通过beta版Android Pie尝试数字化健康系列功能。

Android Pie还推出了全新的系统导航特性,其中的单一主画面按钮借鉴了苹果的iPhone X。从任何地方向上滑动都可显示最近使用应用的全屏预览,用户可通过点击预览跳回某一应用。智能文字选择功能(Smart Text Selection)可识别用户选择的文字的含义并建议相关操作,该功能现在也适用于最近应用预览中。

各种隐私和安全性上的改进也值得一提。Android Pie引入了受保护确认操作(Android Protected Confirmation)、充当新型KeyStore的StrongBox、对DNS over TLS的内置支持、默认阻止所有明文流量的网络安全配置,以及限制闲置应用访问麦克风、相机和所有SensorManager传感器。

最后,Android Pie为我们带来了157个全新的表情符号。

5,罗永浩口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什么被苹果砍掉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木斯,36氪经授权发布。

在无线连接尚未普及的年代,接口是电子设备与外界相连的唯一桥梁。然而每过 5 到 10 年,一些硕大的接口总是会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几个陌生的小尺寸黑洞。

都说“告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但这其中也有令我们不舍的存在,比如这次我想说的——MagSafe 磁性接口。

▲ 图片来自:Leica Dad

▲ 图片来自:Apple Unicom BD

几年后大学毕业,我自己也换上 MacBook Pro 用于办公,我很欣喜地看到苹果仍然保留了这个非常经典的接口设计。除了对那独特贴合声还留有印象外,也开始对本身的原理感到好奇。

直到我需要反复脱离电源线,每天将电脑从家中搬到公司上班时,我才渐渐意识到这种设计的理由以及真正价值。

是的,MagSafe 的好,我想用过的人应该都知道。

笔记本电脑不会自己从桌子上掉下来,但连上电源线就说不准了

MagSafe 并不是一个上世纪的产物。事实上在 2006 年以前,也就是苹果 PowerBook 的时代,当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圆筒形的 DC 电源接口,这种接口十分常见,哪怕是在今天,你仍然可以在一些 Windows 笔电中看到它的身影。

和用于传输数据的 USB 不一样,笔记本的电源接口很少会成为我们删减的对象。也正因为如此,只要体积不那么过分,电源适配器可以控制在合理大小下,并且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性,大部分用户基本也不会对电源接口的形态有什么的意见。

毕竟,能喂饱笔记本的电池不就好了?

但有一件事却让当时苹果 Genius Bar 的员工们比较头疼。他们发现,很多因机身跌落损坏的 iBook 和 PowerBook 设备,电源接口部分也出现了变形。仔细一问原因,才发现原来大部分设备都不是被人摔到地上的,而是用户不小心被电源线绊到,设备只能连着电源线一起被“拽”下去。

究其原因,DC 接口其实和我们现在常用的 USB 接口类似,你可以试一下,当突然遇上大角度的外力拉扯,笔记本其实是会连着电源线一起被拖走的,运气好的或许还能避免碰翻茶杯的惨剧,但万一运气不好,被线绊倒先不说,可能连笔记本电脑也得经历一场“自由落体”的表演。

事实上从电源线诞生之初,“被线绊倒”就是一个恼人的问题,但也许是电源线本身的存在必要性,也一直没人想要解决。总不能让人把电源线给取消了吧?

但在接口问题上一向激进的苹果,则想到了一个方案。

在 2006 年 1 月份的 MacWorld 大会上,苹果用 MacBook Pro 的新命名取代了 IBM PowerPC 系列,乔布斯还专门花上 2 分钟的时间,对全新设计的 MagSafe 接口做了一番演示: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有过别人路过时被你的笔记本电脑电源线绊到,而让它从桌上凌空飞起跌落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出 MagSafe 的原因。这款电源接头是磁力吸附的,当它被拉紧时就会及时断开,这将会大大减少你们不得不将笔记本电脑送修的机率!”

至此,MagSafe 成为了无数 MacBook 设备的标配。虽然它仍旧只是一根用于供电的电源线,但现在回看,MagSafe 更多体现的是对那些微不可见的细节的关注,这也是它在往后数年内难以被替代的原因。

和 iPhone 的 Home 键一样,MagSafe 代表的是苹果对“易用性”的考究

单纯从外观来看,你应该很容易就能认出 MagSafe 的设计。它的接头部分很“浅”,因为它不用像传统接口一样有“插入”的过程,反而是借助接头部位的磁性材料来进行固定。

所以,当 MagSafe 接头和 MacBook 的电源口距离足够近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吸附”上去,你甚至都不用侧着头刻意去找准接口的位置,反而会产生一种是被接头“牵引”着贴到上面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万一你或是其他人绊到电源线时,MagSafe 也不会再拖着 MacBook 不放,因为磁性吸附的设仅仅只是让它“贴”在了机身接口处,而不是紧紧卡在接口处,然后拖着电脑一同赴死。

▲《Get a Mac》系列广告中就有一段对 Windows PC 的调侃,主题则是 MagSafe。

这便是 MagSafe 的设计精妙之处了,苹果巧妙地借助磁铁本身的吸附原理和材料特性,并将它融入到一个笔记本电源接口这个高频次的操作上:当你需要的时候,它能够很安稳地“贴”在接口上;而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它也能很轻松地与机身分离,并“脱落”下来。

但 MagSafe 并不是只有一味的好口碑,或许是由于磁吸的设计让接头的插拔变得过于方便,所以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是捏着接头最硬的适配器部分,而是会直接抓着电源线,将接头“拽”下来,反而很容易让接头出现裂开的情况,而过去这几年里关于这类问题的诟病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有意思的是,之前市面上曾推出过一个 MagSafe 的保护套配件,目的居然是为了让 MagSafe 这个接头陷入柔软平面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硌”掉而设计的。虽说这种小细节并不会被人所留意,但实话是 MagSafe 本身不也是源于一个不起眼的需求才出现的吗?

除了保护电脑,MagSafe 也让充电变得更优雅

继 2006 年初代面世后,苹果还接连更新了两代的 MagSafe 接口,包括换用 L 型结构的长方形设计,以及更宽更扁平的 T 型结构;另外你还可以在接口上看到一颗 LED 灯,它在充电时就会显示为橙色,充满后则会显示绿色。

▲ 图片来自:Wikimedia

可以说,在 Macbook 面世后的十年里,MagSafe 也一路走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它也渐渐成为了苹果 MacBook 的标签——这种特质,大概就和现在 iPhone 的 Home 键一样,都是简单、易用的最好印证。就算是当年以轻薄身形著称的 MacBook Air 身上,我们也仍然能看到 MagSafe 的身影。

直到 2015 年苹果推出了新 12 英寸版 MacBook,市面上出现了功能更全面的 USB-C 型接口的出现,苹果才让 MagSafe 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当时也有媒体戏称,在 The New MacBook 上,苹果其实是做了两件不受 Mac 老用户待见的事情:除了砍剩了只有一个 USB-C 和 3.5mm 接口外,还有一个就是砍掉了 MagSafe。

而按照罗永浩的说法,苹果砍掉了 MagSafe,其实是砍掉了“人类发明笔记本以来最伟大的第二个发明”。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反对呼声,是传统接口的使用习惯造成的。虽然 USB-C 的小体积接口满足了我们正反任意插的需求,但它和大部分接口一样依旧采用的是类似卡扣的设计,所以你得花点力气才能拔下来。

这也意味着,我们又要重新回到过去被电源线绊倒的日子。

但正如前文所说,苹果在对待“接口”这件事上一直是很激进的。让一个接口能够对应全部的功能,更准确点说,是只依靠一种载体,就能解决所有传输的需求,是苹果一直以来想要达成的目标。

而放眼当下,现在的 USB-C 显然是最好的方案,但丝毫不妨碍 MagSafe 成为了 MacBook 上为数不多的“用过了就离不开”的设计。

虽然苹果申请了 MagSafe 专利,但磁性吸附并不属于它一个人

苹果很早就为 MagSafe 接口申请了专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能在其它 Windows 笔电上看到这种磁性吸附的充电口设计。不仅如此,苹果甚至不允许第三方配件厂商自行生产带有 MagSafe 功能的充电器,不然法律团队就会找上门了。

不过,苹果会起诉这些第三方配件,倒是和磁性连接这个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那是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既可以绕过苹果专利,又能用上磁性吸附特性的接口?比如说将现有用于传输数据的接口也做成磁性连接的?

这种想法并非不存在。在 2012 年微软推出的 Surface 平板电脑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带有 5 个金属触点的 Surface Connect 接口,相信使用过早期 Surface 设备的朋友也应该清楚,而现在则更类似于一个吸入式的设计。

但重要的是,这个接口同样使用了磁性吸附的设计原理,所以它和 MagSafe 一样只要一靠近就能自动贴上去。另外相比于苹果 MagSafe 只能用于充电,微软的这个接口则同时具备了电力和数据传输的能力,所以只要借助一个外设扩展坞,就能实现包括音频和视频在内的数据传输。

▲ 图片来自:Mobile Fun

还有一个是索尼推出的磁性充电底座。以前的 Xperia 手机为了能实现更高等级的三防,会在 micro-USB 口和 SIM 卡槽外套上一个防水盖,为了充电你就不得不经常性地打开这个盖子,而偏偏它选用的还是橡胶材质,所以久而久之便会有老化断裂的风险。

但有了充电底座就不一样了,你不用打开盖子就可以直接为手机充电。而且它和 MagSafe 的体验很相似,只要将手机往上一插,就会听到“咔”的接合声音,论起便利性甚至不输现在的无线充电底座。

▲ 图片来自:Peyton

说回到苹果自己,虽然 MacBook 上被迫抛弃了这项设计,但我们还是能在其他品类的产品上看到 MagSafe 的身影。比如说 Apple Watch 手表,苹果便采用了磁力充电线的设计,同样也不需要精确对准,只需让接头靠近表背就可以自动将接头吸附到位。

再往大一点说,如果范围扩大到使用磁力吸附特性的产品,你还可以在充电接口以外的领域,看到磁性吸附特性的运用。

比如说戴森 SuperSonic 吹风机的可替换风嘴,就是靠磁性吸附贴上去的。

还有 Beats X 无线耳机,当你不戴耳机的时候就可以让耳塞吸附在一起。

甚至是 iPad 曾经使用过的经典 Smart Cover 保护壳,你也能感受到磁性吸附原理带来的舒适感。

▲ 为了能保留当时“一拉即走”的体验,现在也有很多第三方配件为 USB-C 口制作了转接头,图片来自:Snapnator Design

很显然,比起多点触控屏这类的革命性创新,磁性吸附在科技圈则要低调不少,但假如我们回归到最根本的体验部分,MagSafe 带来的便利性,则比很多花哨的外在功能都要多得多,因为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对电源接口的一贯印象。

正如 Jovy lve 曾在《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引言结尾中所说的那样:

“人们能轻易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存在,但也能敏感地察觉到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

▲ 图片来自:SkyWalker108

电源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产物,但 MagSafe 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成为了众多接口中“更方便、更懂我们”的存在。虽然它的功能十分单一,厚度的制约也让它无法迎合新形态的设备,但如果苹果当年缺少了这份对于细节体验的敏感和考究,不去追求“更好一点”的方式,我想 MacBook 用户可能还要在电脑被线带走的担忧中多熬几年。

但愿我们还有机会看到 MagSafe 复活的一天。如果不能,那就让我们看到没有电源线的那一天吧。

文章TAG:索尼xperiaacroslt26w索尼手机型号大全索尼索尼xperialt26w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