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欧洲最努力的仔,XXx欧洲

欧洲最努力的仔,XXx欧洲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9:24:57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西方的王与皇有什么区别?

按照西方的传统,基督教世界只承认有3个皇帝,即西罗马皇帝、东罗马皇帝,以及传说中位于非洲的某个基督教皇帝(后来被确定为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帝国的皇帝)。中世纪欧洲的皇帝,在理论上都是这3个皇帝的一脉相承: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罗马一系的皇帝一度空缺。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承认为“罗马人的皇帝”,此后这个皇帝称号在分裂后的几个法兰克王国中轮换。

962年,由东法兰克王国一支发展出的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自此一直到1806年,西罗马一支的皇帝称号都保留在德意志人手里。1804年,法国拿破仑迫使罗马教廷承认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但当时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拒绝承认,和法国开战。

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战败,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西罗马一支的皇帝头衔理论上落到拿破仑头上。1815年拿破仑失败,6年后在流放地去世,1852年,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称帝,因为在此期间奥地利皇帝一直在与普鲁士国王争夺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三十年战争”失败后脱离德意志联邦,转而谋求将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捏合成一个“奥匈帝国”,西罗马一支帝号并未被其重新接收,因此这个皇帝称号实际上又回到法国人头上。

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人俘虏了拿破仑三世,占领了巴黎,普鲁士占领巴黎,其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这象征着西罗马一支的帝号又回到德国人头上。而东罗马帝国一支的帝号,在1453年之前都维持在东罗马帝国皇帝头上。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在遥远的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觊觎帝号,辗转迎娶拜占庭王室旁支索菲亚.帕列奥洛格为续弦,并以此为口实自称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人,称莫斯科为“第二拜占庭”、“第二罗马”,开始使用“沙皇”这个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随后彼得一世又转而使用凯撒曾用过的“凯旋的统帅和独裁者、第一公民”称号,正式以东罗马一支皇帝合法继承人自居。

概括起来,就是在欧洲基督教范围内有东罗马、西罗马两支帝号传承,其中西罗马一支在拿破仑称帝后不久分裂为两支,一支从德意志人手中转移到法国人、又转移回另一支德意志人手中,另一支则由原先保留帝号的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继续以奥地利-奥匈帝国皇帝的名义保持传承,东罗马一支则由拜占庭转移到俄国。这三个正宗的欧洲皇帝传承,都在一战中同归于尽。

欧洲王室与中国王朝更替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朋友们,这个问题里有些常见小错误。德国是到1871年,现代民族国家德国才得以成立,德国这个概念才出现。这个错误也可以理解,毕竟中国已经统一了两千年,一般人不太好理解怎么欧洲工业强国德国才有两百多年历史。同时,”王”室和”皇”室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自秦始皇之后称皇帝,可以对标的欧洲统治者,即称Emperor而不是King 的,只有罗马或罗马的继承人(也可能是自称的罗马继承人,比如俄沙皇),有极少的例外比如英女王在占领印度后增加了“印度女皇“的头衔。

但是题主的意思显然是指中国”皇朝“与欧洲西罗马之后”王朝“的比较,在此也不多做纠结。卢浮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拿破仑是逼着教皇给他加冕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沾了罗马的背书这个问题从经济,地理,宗教等等角度来回答的话,可以写上一本厚厚的书,但我觉得更简洁的回答是由于中国和欧洲王室统治的合法性(legitimacy)来源不同。

合法性这个事儿非常非常重要,大白话可以理解为“凭啥大家伙要听你的话”。中国皇帝的合法性首先来自于“天道“,大家电视剧经常看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同时我们早早地又给皇帝的合法性增加了”民道“,所谓”有道者昌,无道则亡“,需要士大夫和下层民众的共同认可。如果一个政权不能让大伙好好过日子,这一定不是天道背书的皇帝,就可以推翻他。

早在春秋时代孟子就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几千年前已经有陈胜吴广喊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可见对于中国皇帝的统治合法性,”天道“和”民道“一样重要,完全不拘泥于血缘。其实是在明朝之后,”奉天承运“这几个字才进入圣旨的啦而欧洲就完全不同了,较早的王室来自部落首领,比如法兰克的克洛维,部落不断扩张变成国家,部落首领就自然延伸变成国王,合法性来自武力。

之后世代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于血缘。king这个单词,词源来自于日耳曼语中的kin,意为血缘,可见血缘对王室合法性的重要性。合法性有这样的区别主要是由于种种气候地理宗教文化经济结构等等复杂的原因,中国皇帝的权力是比欧洲君主的权力要大很多,这里也不展开说。但是大家理解一下,欧洲的权力结构的典型描述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也就是说封臣对领主效忠,领主授予封臣土地和权力。

但我与封臣的封臣并没有这样的关系,因此封臣的封臣也不会效忠于我。比如参照英格兰七王时代设定的”权利的游戏“,熊岛小首领莱安娜·莫尔蒙就一直表示只会臣服于北境之王史塔克家族,至于铁王座上是谁,我不care,这就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关系。而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加强皇权的中央集中,天下统一更是至高无上深入骨髓的政治正确,我就是我们熟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回到我们的题目上,在欧洲封臣对君主的效忠基本上是一种贵族间的封建关系,君主权力也不大,以血缘来传承王朝,只要血缘不绝嗣,就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而中国皇帝则拥有集权,肩上扛着天下兴衰,这是一把厉害的双刃剑。强力皇帝固然可以杀伐决断,弱小的政权则很容易被推翻,改朝换代也一直被士大夫正统学说和人民的朴素思想所理解。

这两者的不同,会导致一些现象,作为中国人会超级超级难以理解。举个例子,欧洲王室粉最最喜欢八卦的现任英国温莎王室。1714年英国著名的安妮女王去世,斯图亚特王朝就此绝嗣。为了找到一个新教徒继承人,七拐八弯找到了詹姆斯一世(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任统治者)的后裔,德国的汉诺威家族,这就是英王乔治一世,英国就这样进入了乔治王朝时代,这位乔治即位是已经五十多岁,连英语都说不利索,就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国王。

直到一战的时候,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与德国表哥划清关系,乔治五世才以城堡为名,把家族名改成了温莎。以大家看到了吧,你能想像中国古代从日本或者越南捞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家伙来当皇帝吗?所以我们中国人对血缘对贵族从来就没有什么执念,而对"士”看得比较重,最近几年,时有听说鼓吹西方贵族精神,实在是笑掉人的大牙,国家要复兴,不可以不从文化开始。

据西方媒体报道两百年后德国人将会消失,是真的吗?

其实,照着当今西欧这个趋势,法国人应该比德国人“消失”的要早。典型的,像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戏言——“法兰西斯坦”。比如,放咱们这儿,人人都可以自豪的宣称“中国是黄种人的国家”;而前些年,法国女政客娜丁∙莫拉诺在公共媒体上公开说了句——“法兰西是白种人国家”,却险些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一时间,她所属的党派,合作伙伴和政坛“好友”,纷纷宣布与其划清界线。

更有近年来,法德等国大量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甚至一些公司、学校食堂的传统搭配——香肠和猪排,因为不“清真”,都已经被驱逐。据统计,截至2013年,俄罗斯共有1400万穆斯林,占总人口的10%,绝对数量和占比是欧洲最高的。不过,他们都属于俄罗斯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传统居民,并非外来人口,跟法德等国以移民为主的穆斯林群体情况不同。

目前,德国的穆斯林约为48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5.8%;法国470万穆斯林,占人口总数7.5%,而且,法国的二十岁及以下人口中,有30%带着穆斯林背景。所以,要说谁先变成“斯坦”,貌似,法兰西应该会“先走一步”。(巴黎某小学)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讲讲为什么总有言论说德意志人要消失呢?目前,总计8160万德国人中,约有2080万人在国外出生或至少有一位具有移民背景的父母,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德国人,均带着移民背景。

当然,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属于穆斯林群体。要说德国的移民,尤其是穆斯林大规模移民的历史,最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西德,二战刚结束那会儿。(德日意三大“轴心国”中,日本和意大利的死亡人口加一起,也就勉强够得上德国死亡人数的一半)当年的西德,大量男性阵亡或者因战争丧失了劳动力;另外的一大批被压解到苏联的西伯利亚劳改营,在饥寒交迫中挖矿。

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为了缓和同西方的关系,才彻底把扣押的德军战俘全部还给德国。那时候,凡是能投入劳动的人口都极为珍贵,谁还在乎你是拜基督还是真主,吃不吃猪腿,来了,能干活,那就是德国人。刚开始的时候,西德在马歇尔计划的刺激性下,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工作机会诱人,一批又一批的土耳其青壮年男性们被吸引至此,在德国干的有声有色,还为土耳其赚得大量外汇。

(1960年代的德国土耳其矿工——早前以土耳其为主的穆斯林移民干的多是工作环境差的脏活、累活,他们通过诚实劳动换来的公民权利,无可非议)到了1961年,西德政府干脆直接同土耳其签订了《招工协议》。以政府介绍工作的形式,来促成大批量土耳其劳工进入德国。大家都知道,穆斯林群体们都特别重视血缘家族和裙带关系。

所以,招到一个有移民背景的雇员后,他/她会逐渐的把整个家族的“熟人”都介绍来上班。尤其是穆斯林的管理人员,恨不得手下只招穆斯林。就这样,土耳其先是男人出来闯,有点根基后,又把家眷和亲朋,七舅三姑八大姨的一起带到德国,形成了德国城市中特有的土耳其人街区,往里一走,满满的小亚细亚(烤肉)风情。(1970年代,举家移民德国的土耳其人在前往伊斯坦布尔转机。

当年的土耳其,风气比现在要开放的多)这些“老移民”目前已经繁衍到了第三-四代,8%左右的德国人带着不同程度的土耳其血统。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每逢选举年,德国政客们都要去土耳其街区搞“亲民活动”,甚至隔了挺老远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几句话或者表态,就能影响这些土耳其裔德国公民的选票走向。比如,2017年,“埃苏丹”因为没能从欧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放狠话,公开号召德裔土耳其人在德国大选中反对默克尔,曾着实让默大妈和其所在的党派-基督教民主联盟紧张了好一阵子。

德国的土耳其裔大多喜欢群居在自己的街区,女人包个头巾,但几乎都不遮面;更有一小部分人对自己的穆斯林背景看的很淡,宗教情结不算很浓郁。他们大多集中在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群中,一些是演员、艺术家。而大部分开小卖部或者理发店的土耳其裔德国人,还是明显偏保守,除了开店,也不会和本民族以外的人产生特别深入的交集。

(《权力的游戏》中,饰演Shae的西贝尔·凯基莉,就是土耳其裔德国演员。要知道,Shae的一些情节,尺度可是不小的)实际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土耳其,西德也陆续同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和突尼斯、摩洛哥等北非国家还有亚洲的越南、韩国签订过双边劳工协定。虽然看总数,最终定居于此的,当属土耳其人居多,但前面提及的“有四分之一以上都带着移民背景”的现代德国人,也并非就全来自于穆斯林国家或者就是土耳其人后裔。

(菲利普·罗斯勒,前德国副总理,越南裔德国人)只不过跟其他国家和文化圈中的移民们比,土耳其人和大量的穆斯林群体更难融入德国社会,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跟那些通过勤勤恳恳劳动换得公民身份的父辈们不同,二代、三代移民们往往显得更为激进——他们一面要以德国公民身份享受福利,另一面又打心底里面排斥德意志主流文化。

更有自“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内战后的难民潮,大量混杂着激进分子的中东难民涌入德国后,结果搞得一小撮原本就不情愿做个“安静的德国人”的穆斯林二代、三代们开始出现异动。只是,发展到这一步,政府能做什么呢?能直接予以打压吗?答案自然是100%否定的。在法德这样的国家,政客们的关键选票,愈发依仗着这些“少数族裔”选民。

因而,对于政客和政党们而言,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都实在是“伤不起”。客观看,主要以穆斯林为主的土耳其人既不像自基督教文化圈的欧洲劳工那样容易融入德国社会,也不像北非劳工因为人数较少难以结成社群,他们形成了相对独立和较为封闭的土耳其人小社会。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土耳其移民即使经过了数代的传承,即便已经完全享受了德国公民的权利,他们仍难以产生对德国的认同感;加之,这些二代、三代移民们发现,德国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他们不去工作也可以生活下去,只要本民族的人口在持续增长,德国政府就不敢把他们怎么着,甚至,政党和政客们为了选票和“政治正确”,还得去刻意讨好他们。

于是移民们就主动进入了以下循环:人口增长——政府不敢惹——人口进一步增长——政府更加不敢惹这就是德国版的“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方面,老龄化和低迷的生育率还得靠这些壮劳力;更重要的是,那个“政治正确”和民选制度,又像“紧箍咒”一般,束缚着政府、企业和媒体等各行各业。讲真,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是核弹吗?不是,是子宫。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何要将自己分成15个加盟共和国?

苏俄主动把自己分为15个加盟共和国,不是俄罗斯特色,而是20世纪初世界民族运动的一个缩影。20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战争源头有两个,一个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另一个就是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之争。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契机,这两种争端不断扩大,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解决。先来看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罗斯帝国。

20世纪初,沙皇俄国扩展到极限,土地面积2288万平方公里,人口多达1亿2560万人。尤其是在远东,整个中国东北,成为俄罗斯殖民地,内蒙外蒙和新疆成为俄罗斯势力范围。虽然经历了日俄战争的战败,可是俄罗斯只赔款不割地,依旧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土地面积世界第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清朝)。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各个大帝国的灾难,民族离心越来越严重。

典型代表是,欧洲各国纷纷叫喊xxx无国界,可是战争一爆发,都义无反顾回国为自己国家效力。一战后,在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一系列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尤其是巴尔干半岛,终于建立起塞尔维亚为主题的斯拉夫国家。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土耳其的主体土耳其也通过凯末尔改革融入西方,就连印度也开始非暴力不合作,准备脱离英国自治。

至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就是这时期脱离英国成为自治领的。至于中国,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民族觉醒。从八国联军侵华时民众为侵略者当向导送给养,到1919年五四运动反对割让山东。这种民族主义的觉醒,是世界性的,是不可阻滞的世界潮流。作为当时世界上面积第一,人口第三的大国,苏俄经历了一战,也经历了十月革命,怎么可能对世界民族主义运动毫无态度。

如果苏俄不让俄罗斯帝国分出民族自治的加盟共和国,这些少数民族可能直接揭竿而起,爆发更大烈度的战争。苏联不仅需要面对各种民族运动,还要面对可怕高尔察克白俄军以及白俄军带来的美国日本等协约国干涉军。内外交困之下,让内部各民族自治,最大限度争取少数民族力量,共同对付协约国和国联的政治军事压力,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按照协约国和协约国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联盟,苏俄最好彻底解体,向奥斯曼那样分割成一个个民族国家,这样英法等国的恐惧心理会缓解很多。对于这种期待,苏联革命导师列宁写了《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论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等文章,系统阐述了苏联所持有的民族理论。

在列宁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各民族可以自治,成立自治共和国,但必须加入苏联大家庭。于是,苏联境内以民族分布进行划分,形成了东斯拉夫三国(现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中亚五国(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外高加索三国(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波罗的海三国(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达维亚15个加盟共和国。

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实际上就形成了后来苏联解体后的15个独联体国家。有人说,苏联在自己境内建立15个加盟共和国,实际上成了苏联解体的最早诱因。这是真的吗?只能说,有一点关系,但不是你的,再怎么努力,也注定会分开。对人烟稀少、地广人稀的民族,俄罗斯可以驱逐、灭杀,可是对于哈萨克、乌克兰这样人口众多的民族,这种人离开土地留下的方式,绝对是不适应的。

所以,苏联能做的,先让他们自治,然后用苏共作为纽带,不断给各少数民族精英进行洗脑,逐渐软化、消化这些民族。只不过,这一切的努力,最后都白费了。就连附赠的土地,也打了水漂。乌克兰自治时,俄罗斯很大方给了克里米亚半岛,哈萨克自治时,俄罗斯又给了北方四州。这些都是俄罗斯族为主体的地区。可是,当这两国独立时,把这些土地毫不犹豫地带走了。

如果像哈萨克一样友好互助还好,像乌克兰这样胳膊肘往外拐,必须打断他的腿!很意外吗?一点都不!苏联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保持着对各少数民族控制,当苏联在国际上陨落,经济出现困难,民族矛盾立刻爆发。这些少数民族地方就保不住了。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都是在国力衰减的情况下逐渐丢失的。二战后,法国当过亡国奴,到外面谁也不买账;英国国内被打成废墟,到印度见人吃鸡腿都流口水。

这样的破落户,谁愿意认他们当主子?于是,二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亚非各国纷纷独立,建立民族国家。尤其是1960年,非洲有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刚果(利)(曾称扎伊尔,1997年改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达荷美(现名贝宁)、尼日尔、上沃尔特(现名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现名科特迪瓦)、乍得、乌班吉沙立(现名中非)、刚果(布)、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作非洲独立年。

1991年,苏联解体,与其说是丢失了14个加盟共和国,不如说是有14块殖民地独立出去建立民族国家了。世界上最后一块殖民地,是澳门。1999年,被葡萄牙霸占500多年的澳门终于回归主体民族。自此,殖民主义在20世纪的尾巴上彻底结束了。那些脱离欧洲强国独立的殖民地,如果能自由移民到宗主国,傻子才愿意独立呢!就像阿根廷旁边的福克兰群岛,人家都自诩正宗英国人,谁愿意找你阿根廷过苦日子呢!。

为什么八十年代的电器基本都是日本品牌,几乎没有欧美品牌?

当年邓大人以诚相待,日本也是最早对中国诚意开放技术,令中国受益!不管你信不信,当年若没有日本的技术引进,为我们快速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我们这四十年没有可能发展的如此迅速!日本对于拓展海外市场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之本身也有很雄厚的技术储备,所以投资中国这几十年,借改革开放的势头,赚的盆满钵满,收获颇丰!说实话,日本对拓展海外市场有很丰富的成功经验!。

历史上,欧洲王室的XXX几世是怎么定的?什么条件能够从一世算起?

历史上欧洲王室的XXX几世其实是后人定的,在英文中标一个罗马数字仅代表第几个叫这个名字的人。港台一般翻译为“XX第几”,只有大陆才翻译成“XX几世”。其实这种翻译法很不得当,搞得他们家祖上是从XX一世往下排的一样,给读者造成很大的误解。有时候这个罗马数字与辈分有关,有时候无关。比如,英国历史上有很多国王都叫亨利,第一个叫亨利的人是征服者威廉的幼子,他在哥哥威廉二世去世后继位,是诺曼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但他是第一个叫亨利的人,所以他是亨利一世。

▲亨利一世▼但是,亨利二世却不是亨利一世的儿子,而是他的外孙。诺曼王朝到了亨利二世就改朝换代了,因为亨利二世是法国安茹伯爵的儿子,所以这个朝代叫安茹王朝,但由于他们家族的徽章是金雀花纹样,历史上又被称作“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生了很多儿子,就像历史上所有帝王的暮年一样,他控制不了儿子们的争权夺利。几个儿子先后称王,最后的胜利者是亨利二世的小儿子“失地王”约翰(这个绰号的意思是,他爹已经没有土地可封给他了!),史称“约翰一世”,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叫约翰的国王。

约翰一世挂掉之后,他儿子被权臣们拥上位当了国王,史称“亨利三世”。从辈分上说,亨利三世是亨利二世的孙子。▲亨利三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亨利三世挂掉以后,继任者是好几个爱德华,到了第三个叫爱德华的人(爱德华三世)统治英格兰时,由于他儿子黑太子爱德华的早逝,孙子理查二世年幼继位,几位叔父如狼似虎,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把持。

主弱臣强的后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君主甘当傀儡,最后被废;一种是不甘当傀儡,暗中积蓄力量反抗,失败然后被废。所以,理查二世反抗后被废,金雀花王朝结束。理查二世的堂弟,也就是他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的长子亨利当了国王。由于他是历史上第四个叫亨利的,所以他被称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三世没啥关系。▲亨利四世▼从亨利四世一直到亨利六世,兰开斯特王朝的三代国王都叫亨利。

但是,亨利六世性格软弱,在位期间陷入了玫瑰战争,这时候爱德华们又跳出来夺位了!爱德华四世杀了亨利六世,然后英年早逝,传位给儿子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历史的轨迹总是惊人的相似。又一次主弱臣强,爱德华五世和弟弟先是被囚禁在伦敦塔中,最后神秘失踪(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被他们的叔叔理查三世杀了)。▲被囚禁在伦敦塔中的爱德华五世和弟弟约克公爵,史称“伦敦塔中的王子”▼面对理查三世这样篡了侄子权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是时候让永不放弃的亨利们出来转一转了。亨利六世同母异父的弟弟的儿子在流亡中长大,打败了理查三世,登基成为亨利七世。▲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儿子就是亨利八世。对,就是娶了一堆老婆,总也生不出儿子,为了生儿子闹离婚,砍了好几个老婆的脑袋,最后还是女儿继承王位的亨利八世!▲亨利八世▼总之,英国历史上有8个亨利,他们可不是一个祖宗。

亨利一世到三世,是一家;亨利四世到亨利八世,是另一家。回到题主刚才问的问题,欧洲王室的XXX几世是由中国人定的(开个玩笑,其实是名称的中文译法所致)。历史上第一个叫这个名字的国王就是一世。英国历史上国王无非是亨利、威廉、爱德华、乔治、理查这几个名字轮着来,第几个叫这名字的,就是几世。如果实在不好理解,就按港台翻译法,理解成“XX第几”,这样不容易误会。

中世纪欧洲历史中如William the Conqueror、Edward the Confessor中,名字后面的“the XXX”绰号有何意义?

征服者(the Conqueror)、忏悔者(the Confessor)等都是欧洲君主的绰号(nickname)。这些都是非正式的名字,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国王或贵族生前就得到的,原因无外乎是当时重名的情况太多,所以臣民们取绰号区分不同的人。功成名就的君主能够得到美称,反之有些无能的君主就会得到非常刻薄的称呼。

对于政绩斐然、开疆拓土的伟大君主,他们通常会被称作“大帝”(the Great)。例如,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凯撒大帝(Caesar the Great)、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等等。问题中提到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原本是法国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同时也是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据说因其对基督教的信仰极为虔诚而被人称为忏悔者)的表弟,爱德华生前没有生育子嗣,因此许诺将英国王位传与威廉。

然而,爱德华去世后,英国人拥立哈罗德二世(Harold Ⅱ),哈罗德自然遭到威廉的挑战。威廉渡海侵略英国,并在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中杀死哈罗德,自立为英国国王。这一过程被称为“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威廉也由此得到征服者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王的功绩以外,有时候他们的相貌也成为起绰号的标准。

文章TAG:XXx欧洲努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