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安翰医疗,上海安翰医疗怎么样

安翰医疗,上海安翰医疗怎么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6-26 09:32:52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上海安翰医疗怎么样

据了解还是很不错的哦!安翰公司的NaviCam?·胶囊内镜机器人是可主动精确控制的,对于发现胃肠问题是比较好的。

上海安翰医疗怎么样

2,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结果如何

其实大家都知道胃镜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只有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将隐匿的胃部疾病进行明确筛查。而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于2015年做了同临床“金标准”的电子胃镜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磁控胶囊胃镜同电子胃镜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一致性,实验结果刊发在了美国消化协会(AGA)的官方临床杂志CGH 上,大众应该了解了吧,使用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结果是非常准确的。

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结果如何

3,来德阳必游的景点是什么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蒙古族的出现,在历史上是很晚的事情,众所周知,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奠定了蒙古族的形成,我就不多说了,但要弄清蒙古族的起源,关键的不是知道成吉思汗的历史,而是要弄清楚所谓的蒙古族出现以前,草原上的这些游牧部族是些什么人?事实上,蒙古人并不是今天被叫做蒙古高原的那个地方的土著人群,13世纪蒙古人崛起以前,蒙古高原上活跃的人群主要是说“突厥语”的突厥人、回鹘人等等,但随着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的崩溃,说突厥语的人群大量向西迁徙进入西域和中亚,蒙古高原上的人口锐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权力真空地带,我们看辽朝和宋朝对立的时代,蒙古高原上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说,即是蒙古高原在这一时期严重衰落的表现。那么蒙古高原上说突厥语的人群大量西迁以后,原本生活在今天东北呼伦贝尔草原的室韦诸部人群开始西迁进入蒙古高原,因为当时一方面突厥语部族大量离开蒙古高原,另一方面室韦诸部身边的契丹人又强势崛起,在被契丹人的挤压之下,室韦诸部不得不向没有强大力量的蒙古高原迁徙。而室韦诸部的语言相近,他们说的话大多类似于今天的蒙古语,所以11世纪以后,蒙古高原的人群结构发生了巨变,由以前的说突厥语的诸部族变为说蒙古语的室韦系诸部族,室韦系诸部没有“统一”的实体,人群中间也没有统一的共同体观念,各自为政的同时,也各有各的族群认同。有的是游牧部族,有的是森林狩猎部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内部各有认同,比如克烈部、塔塔儿部、蒙兀部等等,其中蒙兀部就是后来统一蒙古高原的蒙古部的前身(名称一样,只是汉字的音译不一样而已)。那么11世纪以后到13世纪蒙古族形成以前,蒙古高原上的室韦系诸部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称称”呢?是有的,虽然室韦系诸部人群没有一个共同体的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语言和风俗非常接近,和他们交往的突厥人和契丹人都把他们看做是一类人,突厥人把他们叫做“鞑靼”,契丹人把他们叫做“阻卜”,其中“鞑靼”这种叫法比较流行,后来中原汉人也这么叫他们。最后,蒙古部以武力征服蒙古高原上的各室韦系部族,建立统一的政治实体,此后所有的室韦系诸部的人群都开始把自己称为“蒙古人”,所以后来的蒙古人,并不是只有最初被称为“蒙兀室韦”的那部分人,而是差不多所有的室韦系部族都把自己叫做蒙古人,他们开始了有了自我的共同体认同。在别人看来,蒙古人和鞑靼人是相同的,但蒙古人却很反感鞑靼这个名称,因为“蒙古”代表的是各部族的统一和成吉思汗伟大事业的荣耀,而鞑靼则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名称,让他们觉得不舒服。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蒙古族的出现,在历史上是很晚的事情,众所周知,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奠定了蒙古族的形成,我就不多说了,但要弄清蒙古族的起源,关键的不是知道成吉思汗的历史,而是要弄清楚所谓的蒙古族出现以前,草原上的这些游牧部族是些什么人?事实上,蒙古人并不是今天被叫做蒙古高原的那个地方的土著人群,13世纪蒙古人崛起以前,蒙古高原上活跃的人群主要是说“突厥语”的突厥人、回鹘人等等,但随着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的崩溃,说突厥语的人群大量向西迁徙进入西域和中亚,蒙古高原上的人口锐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权力真空地带,我们看辽朝和宋朝对立的时代,蒙古高原上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说,即是蒙古高原在这一时期严重衰落的表现。那么蒙古高原上说突厥语的人群大量西迁以后,原本生活在今天东北呼伦贝尔草原的室韦诸部人群开始西迁进入蒙古高原,因为当时一方面突厥语部族大量离开蒙古高原,另一方面室韦诸部身边的契丹人又强势崛起,在被契丹人的挤压之下,室韦诸部不得不向没有强大力量的蒙古高原迁徙。而室韦诸部的语言相近,他们说的话大多类似于今天的蒙古语,所以11世纪以后,蒙古高原的人群结构发生了巨变,由以前的说突厥语的诸部族变为说蒙古语的室韦系诸部族,室韦系诸部没有“统一”的实体,人群中间也没有统一的共同体观念,各自为政的同时,也各有各的族群认同。有的是游牧部族,有的是森林狩猎部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内部各有认同,比如克烈部、塔塔儿部、蒙兀部等等,其中蒙兀部就是后来统一蒙古高原的蒙古部的前身(名称一样,只是汉字的音译不一样而已)。那么11世纪以后到13世纪蒙古族形成以前,蒙古高原上的室韦系诸部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称称”呢?是有的,虽然室韦系诸部人群没有一个共同体的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语言和风俗非常接近,和他们交往的突厥人和契丹人都把他们看做是一类人,突厥人把他们叫做“鞑靼”,契丹人把他们叫做“阻卜”,其中“鞑靼”这种叫法比较流行,后来中原汉人也这么叫他们。最后,蒙古部以武力征服蒙古高原上的各室韦系部族,建立统一的政治实体,此后所有的室韦系诸部的人群都开始把自己称为“蒙古人”,所以后来的蒙古人,并不是只有最初被称为“蒙兀室韦”的那部分人,而是差不多所有的室韦系部族都把自己叫做蒙古人,他们开始了有了自我的共同体认同。在别人看来,蒙古人和鞑靼人是相同的,但蒙古人却很反感鞑靼这个名称,因为“蒙古”代表的是各部族的统一和成吉思汗伟大事业的荣耀,而鞑靼则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名称,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如今很多人对太平天国胡乱封王大加嘲讽,其实那只是太平天国后期行将灭亡之时的事情,在太平天国早期,封王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谨慎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史实是,太平天国从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里,只封了九个王,后来又取消掉4个,实际上只有五个王。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国封了七个王(一说十个王)。也就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十年里,只封了十六个王,去掉四个被削除的,实际上只封了十二个王(世袭的不算)。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开始滥封王位,出现了两千多个王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又分为几等,除了数十个是有实权的以外,其余的王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大家顶个名号过过王瘾罢了。因此,可以嘲讽太平天国后期封王泛滥,但是从总体上看,太平天国前中期封王都极为谨慎,非常严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时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形势急转,不得已才大肆封王。太平天国主要的封王时间表如下:1.从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里面,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2.天京事变之前(1854-1856):加封两个王。燕王秦日纲,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顶天燕,因罪此王位除。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后降为护天豫。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3.天京事变到洪仁玕来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两个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后期洪仁发改封信王,洪仁达改封勇王)天京事变后,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这个时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国全体军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4.洪仁玕来天京之后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章。洪仁玕来到天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干王八千岁,但是朝中五主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后供词说:“毕竟武官众口沸腾,予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诏明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众心歙然凛遵,俱服节制,于天王万寿前,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昭王黄文英被俘供词称:“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东西南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贼营内的王职,现在约计有千余,多是有职无权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供词称:“南京有千多王未出。”6.追封的王(约1862年)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祝王吉文元肺王罗大纲,腑王朱锡锟(据幼天王洪天贵福供词)嘏王王卢六,勤王林启容,吴王吴立泰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幼天王洪天贵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幼东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过继给东王),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幼豫王胡万胜幼英王(名不详,陈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详,李秀成之子)其他的世袭王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蒙古族的出现,在历史上是很晚的事情,众所周知,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奠定了蒙古族的形成,我就不多说了,但要弄清蒙古族的起源,关键的不是知道成吉思汗的历史,而是要弄清楚所谓的蒙古族出现以前,草原上的这些游牧部族是些什么人?事实上,蒙古人并不是今天被叫做蒙古高原的那个地方的土著人群,13世纪蒙古人崛起以前,蒙古高原上活跃的人群主要是说“突厥语”的突厥人、回鹘人等等,但随着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的崩溃,说突厥语的人群大量向西迁徙进入西域和中亚,蒙古高原上的人口锐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权力真空地带,我们看辽朝和宋朝对立的时代,蒙古高原上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说,即是蒙古高原在这一时期严重衰落的表现。那么蒙古高原上说突厥语的人群大量西迁以后,原本生活在今天东北呼伦贝尔草原的室韦诸部人群开始西迁进入蒙古高原,因为当时一方面突厥语部族大量离开蒙古高原,另一方面室韦诸部身边的契丹人又强势崛起,在被契丹人的挤压之下,室韦诸部不得不向没有强大力量的蒙古高原迁徙。而室韦诸部的语言相近,他们说的话大多类似于今天的蒙古语,所以11世纪以后,蒙古高原的人群结构发生了巨变,由以前的说突厥语的诸部族变为说蒙古语的室韦系诸部族,室韦系诸部没有“统一”的实体,人群中间也没有统一的共同体观念,各自为政的同时,也各有各的族群认同。有的是游牧部族,有的是森林狩猎部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内部各有认同,比如克烈部、塔塔儿部、蒙兀部等等,其中蒙兀部就是后来统一蒙古高原的蒙古部的前身(名称一样,只是汉字的音译不一样而已)。那么11世纪以后到13世纪蒙古族形成以前,蒙古高原上的室韦系诸部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称称”呢?是有的,虽然室韦系诸部人群没有一个共同体的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语言和风俗非常接近,和他们交往的突厥人和契丹人都把他们看做是一类人,突厥人把他们叫做“鞑靼”,契丹人把他们叫做“阻卜”,其中“鞑靼”这种叫法比较流行,后来中原汉人也这么叫他们。最后,蒙古部以武力征服蒙古高原上的各室韦系部族,建立统一的政治实体,此后所有的室韦系诸部的人群都开始把自己称为“蒙古人”,所以后来的蒙古人,并不是只有最初被称为“蒙兀室韦”的那部分人,而是差不多所有的室韦系部族都把自己叫做蒙古人,他们开始了有了自我的共同体认同。在别人看来,蒙古人和鞑靼人是相同的,但蒙古人却很反感鞑靼这个名称,因为“蒙古”代表的是各部族的统一和成吉思汗伟大事业的荣耀,而鞑靼则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名称,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不是罗马帝国,不是英帝国,也不是俄罗斯帝国,而是由中华民族的蒙古族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25年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2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400万,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蒙古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最大的生存能力。钓鱼山事件前蒙古帝国的版图正是最大的版图。而钓鱼山事件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一次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钓鱼山之战后面有详细介绍)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三岁时,父亲被毒死,母亲带着铁木真和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使铁木真从苦难中崛起,逐步担当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使他由一个弱小部落的首领,成为统一蒙古、统一中国、征服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成吉思汗一生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无一败绩。”“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再看一下成吉思汗的后继者: 大皇后孛儿台生子四人: 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 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 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 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 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后裔入元封河间王。 虎父无犬子,就连桀骜不驯的军事奇才拿破仑提起成吉思汗也自叹不如,“能够使自己民族凌驾于世界其他所有民族之上,并且后继者团结一致为帝国效力的,唯有成吉思汗,我自叹不如。” 各国学者虽然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各异,褒贬不一,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对人类历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上个世纪将要结束之际,美国、日本等国发起了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全球颇具影响力《华盛顿邮报》发布了评选结果,列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留给后人一种民族的自豪。成吉思汗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英雄人物。西方学者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帝王”.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成吉思汗为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由他的子孙完成了统一大业。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中国版图;1247年,西藏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达300年的地方割据局面……从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国实现了第四次大统一,打破闭塞状态,真正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孙中山先生说:"综观历史,元朝时期远比中国最强盛时期更强大了。”成吉思汗为中国的大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成吉思汗就没有今日的中国版图。史学家陈高华说的好:"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在于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光彩。" 蒙古帝国灭亡了存在了500多年、曾经击败了唐帝国军队而称霸一时的阿拉伯帝国,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把东西方文明在版图上连在了一起,人类的全球化从蒙古帝国开始。蒙古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并且为后来中国的辽阔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蒙古帝国征战过程中不断吸收优秀的其他各民族将领来充实蒙古军队,尤其是大量地提拔任命汉族将领.到蒙古帝国全盛时期,汉族将领的数目已经超过蒙古帝国所有将领数目的一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战争思想在蒙古帝国的征战中发挥到了极至.当时世界上最聪明,最先进的民族和世界上身体素质最好的民族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共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爱国的中国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期盼祖国更加强大,中华民族更加兴旺发达。当然,希望中国强大,并不是在煽动民族情绪,更不是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希望中国强大,这不只是中国人的强烈愿望,也是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下面说一下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钓鱼山事件。 钓鱼山在四川与重庆的交界处,海拔只有300多米,整座山占地也就三四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只是中国西部内陆地区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偏僻小山头。但是在750年前,这里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深深地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这么说,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当时间走到1259年夏天的时候,这个小山头竟然掌握了这个世界上从国王到奴隶的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号称可以改变世界几百年历史格局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呢?这要先从当时的世界形势谈起. 当时中国南方是由南宋统治,中国北方,蒙古人兴起,已经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形成和南宋对峙的局面。东欧和中亚的广大地区在蒙古人的两次西征中先后遭到打击和征服,中西欧和西亚也马上要面临蒙古人的威胁了。1251年,经过激烈斗争,蒙哥即位,成为蒙古大汗.蒙哥汗即位后立即着手进行第三次大规模西征,西征主要由他的弟弟旭烈兀指挥,而他自己则着手准备灭掉南宋,“世界大战”开始了。 1257年,蒙哥汗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南宋战争,准备一举灭掉南宋。蒙古军队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大军,其中西路大军是由蒙哥汗自己带领蒙古大军主力从陕西入四川,由西往东打,待会合其他几路后合兵攻打南宋都城。各路大军作战一直非常顺利,但当蒙哥率领的军队到了合川钓鱼山下,却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蒙古大军的脚步被绊住了。 宋军经营钓鱼山多年,上面修建了完善的防御工事,储备了充足的粮食,早就作了长期坚守的打算。守将王坚作战勇敢,指挥得当。蒙哥军队猛攻五个多月,损失很多将士,但始终没有任何进展,钓鱼山的守军牢牢地牵制住了这一路的蒙古大军。再看其他几路蒙军的进展,都很顺利。东路的忽必烈已经占领南宋东部大片地区,并且正在继续向西推进.南路的兀良合台更顺利,先后灭亡东南亚诸国,攻占广西,一路北上打到长沙城下,北路的阿里不哥已经打过长江,与南路大军顺利汇合,只有蒙古大汗自己所率的主力被绊在钓鱼山下.情况发展到这一步是蒙古军队所没有想到的,军队的将领已经觉得这不单纯是个军事问题了,而且还关系到面子问题,如果拿不下这座城池,实在是脸上无光,蒙哥汗自己也愤恨不已。虽然军事会议上有将领建议放弃这座无关紧要的孤城继续东进,但遭到绝大多数将领的反对,蒙哥自己更不同意。一向攻无不克的一代天骄家族哪能受此大辱,不拿下绝不放弃,这正犯了兵家大忌.眼看其他三路大军即将攻下南宋全境,又急又恼的蒙哥亲自到前线率军日夜突击攻城。这时候,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激烈的战斗中守城的宋军竟然击毙了在山下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确切的说是宋军炮火发出的飞石重伤了蒙哥汗,由于伤势严重,蒙古大军被迫撤兵,蒙哥就死于钓鱼山下不远的北温泉。 正是蒙哥之死改变了世界格局。东边正向西推进准备与南北两路汇合的忽必烈闻讯后立刻挥师回北方去争夺汗位,阿里不哥和兀良合台的南北两路也从长沙北返。此时旭烈兀的西征大军更是势如破竹,已兵分三路打到万里之外。旭列兀率领的主力大军先后灭亡中亚诸国,接着攻入阿拉伯半岛,灭亡了存在了500多年的阿拉伯帝国.怯的不花率领的前锋军占领印度北部,先后灭亡西亚诸国,与旭列兀顺利汇合后,继续西进,直逼埃及.汉族将领郭侃横渡地中海打败了欧洲各国联军,攻占南欧巴儿干半岛后,继续西进彻底消灭了欧洲各国联军主力,攻入波兰境内,正准备跨过多瑙河向已无还手之力的西欧进军.蒙古帝国此时达到了极盛。就在这时,蒙哥的死讯传到了旭烈兀那里。已为进攻埃及做好充分准备的旭烈兀为了帮哥哥忽必烈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只留怯的不花率领一万铁骑继续攻打埃及,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东归.在蒙军撤退后,埃及国王亲率十六万北非骑兵打败怯的不花,趁机占领了阿拉伯半岛。南宋等其它各政权也趁蒙古军队撤退后,收复了失地. 经过几年争夺,忽必烈击败做了四年大汗的阿里不哥,抢到宝座,并且巩固了汗位,但蒙古帝国从此分裂: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治东亚,东南亚,北亚地区,为名义上的共主。 旭烈兀建立伊儿汗国,统治中亚、西亚直到地中海东岸的广大地区。 拔都建立金帐汗国,统治东欧及中亚北部地区。 察合台汗国,统治新疆大部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 窝阔台汗国,统治中亚北部部分地区。 这些蒙古汗国都不受忽必烈的元朝直接管辖。此后元朝再也没有西征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格局基本固定下来。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杜甫生前没有名气,不知是谁吹了一下才慢慢成了诗圣,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村甫虽仕途失意,半生贫困潦倒,没有名气,今人难已说的十分清楚,可诗史,诗圣之名,确非靠一人之吹,所能成就。杜甫的诗圣之名,是有他诸多旷世诗作及高超艺术才思,一颗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决定的。与生前的名气并无多大关系。杜甫之诗,众体兼备。长于古体,犹善律诗。五古,七古铺陈展叙,抒怀议论,回环往复,气势宏伟。五律,七律,韵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蜻练,形象鲜明。可为唐代律诗之楷模。又开唐代乐府诗运动之先河。风格多样,而以沈郁顿挫为主。在中国文学史把现实主义的诗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又一高峰。读读杜甫诗集,三离,三吏,三别…………及诸多诗篇,我想才能知道,诗史诗圣,不是靠吹就能成就的!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明星改名是常态,原因大多都是原来的名字太土太俗,或者是不让人容易记住……这也是明星前期包装的必要过程嘛。但有些明星的名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要想你们介绍介绍!一、岳云鹏要不是因为《五环之歌》涉嫌抄袭的热搜问题,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小岳岳的原名吧。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是有先后辈分的,因为小岳岳拜郭德纲为师比较晚,所以辈分比较小,属于云字辈的,按照辈分,他的老搭档孙越算是他的师叔啦!二、阚清子阚清子是一个一直不瘟不火的演员,演技很好,但知名度一直不高,直到和纪凌尘作为情侣参加了《亲爱的客栈》之后,很多人秒变cp粉。但相信很多人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懵了,这可非常考验你的语文功底。而当你知道她的本命的时候,很可能叫成江建,其实人家叫冮(gang)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三、朱丹作为一名非常飒爽的主持一姐,如果我告诉你朱丹的本名,你肯定会破功的,朱丹原名叫朱东花。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和猪联系在一起,朱东花谐音:猪懂花,这对朱丹姐没有冒犯之意,是在下耳朵不好使。四、刘亦菲被称为“仙女姐姐”的刘亦菲,她的改名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随爸爸的姓叫安风,父母离婚后,刘亦菲和妈妈一起去了美国,随后便跟妈妈姓刘,叫刘茜美子。就名字而言,真的好清新脱俗啊,比艺名好听多了,真不愧是神仙姐姐,好仙气!五、林允作为女主角出演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林允很幸运,但她成功的从22万海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她从小学舞和游泳的基础,并因此成功进军娱乐圈,改名为林允,她原名叫费霞,不要觉得她和费翔会有什么关系,就像焦俊艳和焦英俊一样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最主要的是农民感觉种地没有出路,很多人放弃土地种植而外出打工,是有一定原因的。打工一年怎么也是种地收入的很多倍。虽然很多农民工很辛苦,但是工资还是可以的。在工地上月薪过万的很平常。你在老家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可能所剩无几,很多人都放弃种地愿意外出打工。就像楼主说的,今年的肥料价钱降了,还是卖不动,还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农资市场的肥料的种类很多,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肥料的有机肥。就像我们那里的种柑橘种植户,过去都是到供销社购买肥料。就在前两年建了个有机肥厂,有机肥料厂就在附近,购买也比较方便,价位也比较实惠,也更环保。经过有效发酵过后的有机肥,对农作物更有利。种植户都到有机肥厂去购买肥料,相对来说就减少对传统肥料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应该改变,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有那些。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像传统农业那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现在的职业农民更注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有些农产品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或者是更高要求的肥料,传统肥料的质量有待提高。只要多去了解农民的心声,肥料必定是农产品不可缺少的,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农民,农民一定还是会接受的。说到被序就不得不提孔颜曾孟四大望族的通天谱了。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颜,曾,孟。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亦称孔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子名孔鲤,孙名孔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冉求,曾参,公西赤,公冶长等.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而孟子则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简单的说,1,颜子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2,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3,孔伋是曾子的学生。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 颜、曾、 孟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颜、曾、孟四大望族(即:孔丘、颜回、曾参、孟何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颜府、曾府、孟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宏字辈),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孔姓与孔、颜、曾、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些姓其实不是一个祖系,于是干脆统一规定同姓不婚。这在很多地方小地域范围内还是很讲究的。特殊性:孔子是首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孔、颜、曾、孟在儒家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因此规定相互之间不通婚,这在古代是可以被理解和遵循的。德国真正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有些悲情的国家,日耳曼人一直骁勇而自律,但他们在近代两次试图挑战世界,偏偏两次输的不明不白。好吧,这次我绝对不黑意呆利人,他们已经够可怜了,我也不能总在一头羊身上薅毛。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德国历史上有所谓三个帝国,分别是1512年建立的普鲁士邦国(神罗帝国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通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帝国。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帝国究竟是如何覆没的呢?首先是第一帝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把国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断头台。这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撺掇普鲁士邦国去找法国麻烦,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出了一个手拿破轮子的家伙,普鲁士被碾压,继续碾压,还是碾压,最后彻底崩溃掉了。那么第二帝国呢?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萨拉热窝给嘣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两天后沙皇俄国宣布总动员援助塞尔维亚,又两天后德国向沙俄宣战。奥匈帝国把德国完美拖入战场后叫俄罗斯大熊给打了个凄凉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万军队给包了饺子,要知道1917年俄国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时候毛熊根本就是苟延残喘。二德子们没办法,只能从凡尔登战线抽了二十五个师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国打崩了。第三帝国更惨一些,这次德国人似乎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坚决不被任何国家拖进战争,要打得我们自己率先开战!然而他们实在太天真了,请问下令开始战争那个人是谁?阿道夫·希特勒!请问他来自哪里?.........猪队友升级了......出生在一个讲究科学的年代,谈论问题不止得拿出正面证据,还得能据出反证,要黑奥地利是德国的猪队友也是一样。请问普鲁士崛起之战是哪场?答七年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国真正崛起之战是什么?答普奥战争,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帝国。好吧,没什么能说的了,科学已经证明奥地利就是德国最可怕的猪队友,三次彻底改变德国的命运,而且一直隐藏极深,到了2015年,他们又非常隐蔽的把德国给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结语: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杜甫生前没有名气,不知是谁吹了一下才慢慢成了诗圣,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村甫虽仕途失意,半生贫困潦倒,没有名气,今人难已说的十分清楚,可诗史,诗圣之名,确非靠一人之吹,所能成就。杜甫的诗圣之名,是有他诸多旷世诗作及高超艺术才思,一颗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决定的。与生前的名气并无多大关系。杜甫之诗,众体兼备。长于古体,犹善律诗。五古,七古铺陈展叙,抒怀议论,回环往复,气势宏伟。五律,七律,韵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蜻练,形象鲜明。可为唐代律诗之楷模。又开唐代乐府诗运动之先河。风格多样,而以沈郁顿挫为主。在中国文学史把现实主义的诗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又一高峰。读读杜甫诗集,三离,三吏,三别…………及诸多诗篇,我想才能知道,诗史诗圣,不是靠吹就能成就的!德阳市,别称“旌城”,“天府之国”四川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来德阳旅游,有三个必游景点,一个是世界闻名广汉三星堆遗址,另一个就是极富三国文化特色的白马关,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除此之外,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仓山大乐、现代石刻群德阳石刻艺术墙都是游客直得关注的旅游景点。1、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德最市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建有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这些珍贵宝藏中,青铜神树(高3.95米)、青铜大立人(高2.62米)和青铜面具(宽1.38米),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的金器(以金杖为代表),玉石器(以边璋为代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前阵子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不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吗?三星堆的参观门票是72元/张。2、白马关白马关位于德阳市罗江区,汉代被称为绵竹关,为蜀道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的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官方高速道路——金牛古道,从此经过,让德阳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蜀道上的五关是: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绵竹关。3、庞统祠、墓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期刘备的二号军师庞统的地方。东距德阳市罗江县县城 5 公里。祠其墓坐落在白马关之巅,掩映苍松翠柏之中。它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市人。庞统素有大志、胸怀韬略,是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才,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平日里和诸葛亮、司马徽、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人打得火热,同为圈内人士。在这些朋友圈中,庞统和诸葛亮是更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三国演义》载 “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庞统被刘备刘备纳入帐下后,拜为谋士高参,与诸葛亮齐名。可惜的是庞统三十六岁时,在攻打广汉市时,误中对方埋伏,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下。英年早逝的庞统让刘备失去一支膀臂,非常痛惜。遂将庞统厚葬于白马关上。庞统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德阳文庙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德阳文庙坐北朝南,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在全国居第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黄瓦红墙,精雕细琢,布局谨严。棂星门外立着照壁,与万仞言墙相连。文庙横跨三座拱桥,内有孔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孔庙博物馆。

来德阳必游的景点是什么

4,我收到了安翰科技公司的offer想咨询下公司怎么样

我现在就职于这家公司,公司的工作氛围非常好,企业文化非常积极向上,工资福利很不错。公司是医疗器械公司,大健康产业,朝阳行业,这几年发展势头比较猛,业绩不错。目前的主打产品是磁控胶囊胃镜,做胃病检查尤其是胃癌筛查的,业界比较认可,能给老百姓切实带来好处,能在这样的单位上班还是比较自豪的。

5,有谁了解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吗帮忙介绍下吧

上海安翰公司是做NaviCam?胶囊内镜机器人的一家专业公司哦!他们的胶囊内镜独有智能五维主动控制功能,能在体外控制胶囊的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翻转,能最大限度减少视角盲区,极大增加疾病的检出率,胶囊机器人和传统电子胃镜多中心双盲研究对照结果,敏感度超过95%,准确率达到92.8%,应用范围可扩大至胃及小肠。望采纳。

6,安翰磁控胶囊胃镜安全靠谱吗

当然是非常安全靠谱的。安翰“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颂发的CFDA注册证(国械注准20173223192),并注明该产品适用于胃疾病的检查,以供临床诊断。并于2015年做了同临床“金标准”的电子胃镜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磁控胶囊胃镜同电子胃镜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一致性,实验结果刊发在了美国消化协会(AGA)的官方临床杂志CGH 上。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7,安翰科技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结果准确吗

目前经过多次临床对比实验,安翰科技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结果非常准确,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传统电子胃镜“金标准”高度一致。关于准确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全文刊发转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2016年9月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CGH》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获得全世界认可,所以老百姓大可放心。
其实大家都知道胃镜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只有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将隐匿的胃部疾病进行明确筛查。而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于2015年做了同临床“金标准”的电子胃镜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磁控胶囊胃镜同电子胃镜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一致性,实验结果刊发在了美国消化协会(aga)的官方临床杂志cgh 上,大众应该了解了吧,使用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结果是非常准确的。

8,胶囊内镜和胶囊胃镜的区别是什么

早期的胶囊内镜不受控制,吞下胶囊任其拍摄,因不能控制,就有漏诊的情况。而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胃镜具有无痛无创无麻醉,无交叉感染,全方位无死角,严格遵循《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医疗质量技术控制规范》,按照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的先后顺序进行依次观察,应该保证对胃内各部位观察的完整性,并且通过远景、近景等不同观察距离,以及正面、侧面等不同观察角度的方式达到合同观察的目的。在临床上获得了很多赞誉,现如今安翰“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产品已在全国30个省市千余家医疗机构广泛使用,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成为体检中标配项目。
胶囊胃镜没有普通胃镜的不舒服,但是价格也高;当然还要看什么病情了,如果肠道疾病,尤其是肠镜达不到的地方推荐胶囊胃镜;如果是考虑食管和胃的病变,推荐普通胃镜,因为胶囊胃镜下行太快,尤其是食管部分

9,北京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北京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是2018-11-21在北京市海淀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9号楼3层304。北京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8MA01FPGMXH,企业法人吉朋松,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北京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他们的主要产品是navicam?胶囊内镜机器人,在业界内的影响还蛮大的。因为他们突破了很多的技术难题,例如他们的胶囊胃镜工作时间更长,完全能保证检查过程的完整性。而且不需要照x光就能确定胶囊是否滞留在体内。具体你可以去他们的官网了解哦!
文章TAG:安翰医疗上海安翰医疗怎么样医疗上海海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