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候监集是什么地方,金庸武侠中的建筑地名

候监集是什么地方,金庸武侠中的建筑地名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7:00:10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他希望国家好,宋仁宗也希望国家好,所以,宋仁宗对包拯格外信任。【2】包拯大力助推改革,契合宋仁宗的想法。 北宋时期,文官集团、监督集团的数量,非常庞大。 人一多了,就容易抱团。许多文官不干实事,监察官也只弹劾无关痛痒的小事。 但包拯从来不这样。 他从不结党营私,而且敏锐发觉了官员冗余的问题。于是,他大力主张改革,主张“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以免蛀虫害虫卷土重来。

他甚至主张废除按察使。按察使,就是地方上负责弹劾官员的群体。因为数量太多,他们开始“内卷”,揪着细枝末节的毛病,根本没什么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内卷”。“庆历新政”之后,包拯直言不讳,提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解决冗杂的官员、士兵问题。他的建议,出发点都是减轻国家负担,立足长远。宋仁宗作为国家统治者,很难不喜欢这样办实事的官员。

因此,包拯提出的大部分举措,他都采纳了。【3】包拯有智谋,有爱民之心公元1056年,57岁的包拯被临时任命代管开封府。而后多年,世人们传颂的“开封包青天”也基本以这段经历为原型。只不过,现存的正史中,关于包拯断案的具体例子不多。能查到的史料中,包拯断案,最经典的他早期当知县时的“牛舌案”。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农民跑到县衙,状告有歹徒割了耕牛的舌头,请求包拯捉拿罪犯。当时,所有的证据,只有失去舌头的牛和农民的一句话。这个案子,想要直接断案,非常难。如果是一般知县,他可能会选择倒打一耙,怪农民自己没看好牛,或者直接不受理案子。但包拯并没有这么做。他对农民说:“你回家去把家里的牛杀了吧。”在当时,杀耕牛是犯法的。

于是,次日,另一位农民跑过来,举报前一位农民杀了耕牛。包拯心中了然:此案已破, 割牛舌的人,已经自投罗网。这是非常经典的利用人心断案。在宋朝,牛是耕种的劳力,不允许肆意杀。而割牛舌这种事情,基本无利可图。所以,包拯认为,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怨家所为。他让牛主人去杀牛,目的就是让怨家看见。既然是怨家,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一定跑去府衙状告。

其实,从“牛舌案”也可以看得出来,包拯是个真正的好官。他断案不用酷刑,不愿冤屈一人,只会尽心尽力去处理。要么,他找到证据,实锤断案;要么,他用智谋,以智取胜。对亲朋好友,包拯素来一视同仁,从不包庇,哪怕他舅舅犯法,他也秉公执法,在公堂上依法责挞;对权贵富户,包拯从不徇私枉法,也从不畏惧权威。一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背后藏着的,是包拯的智慧。

【4】包拯有实力,不仅能处理好内政,还能处理好外交国防宋真宗时期,宋朝与契丹签下了“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钱财物资以包拯和平。宋朝经济发达,武力较弱,单纯从“划算”角度考虑,用区区物资换取和平,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时的文官集团和达官贵人们,也都坚持“以和为贵”。但是,包拯多次上奏朝廷:“用钱交两国之好,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练好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备,而不为后患者。”“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被契丹官员为难:“听说雄州(北宋边境城市)最近新开了便门,是想引诱我的叛民,来刺探我们辽国军情吗?”包拯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你们涿州也曾新开城门,要是刺探军情用得着开便门吗?” 契丹官员一听,只能尴尬地陪笑脸。

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包拯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一方面,宋朝与契丹常年无战事,但宋朝却把重兵全部布防在北疆一带,中原内地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偷袭;另一方面,北疆地理位置重要,但地势无险可守,配备重兵不是关键,优秀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5】包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 除了刚正不阿,包拯还十分廉洁。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达官贵人请托、拉关系,他坚决不去;商户富贾请吃饭,他会严肃表示拒绝,以避免来日麻烦: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文章TAG:候监集金庸武侠地名建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