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32151部队在什么地方,董晓宇在不忘初心

32151部队在什么地方,董晓宇在不忘初心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20:34:37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或者说,一些证书会被承认,比如驾驶证书等;一些证书可能不被承认,比如高级档案员证书等;还有一些证书,在地方没有相对应的岗位适配,比如高级射击员等等。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规定。一些士官转业后,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问,比如自己在部队获得高级工,但是安置到地方只能安置为工勤岗初级工。其实这与种疑问,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毕竟,地方与部队还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很多证书地方不予以承认。而且士官安置,也涉及很多历史继承问题,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想要完全改过来,几乎不可能。三、获奖证书,大部分是承认的比较常见的,比如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在地方是承认的。当然,这些东西也只能代表过去,不能够代表现在。特别是对于转业干部,部队里获得的各种功绩,地方单位是不会作为你的加分项目的,也不会因为你在部队获得的功劳对你优先提拔。

部队过年和在地方上过年有什么区别?

部队过年和在地方上过年有什么区别

对于在部队服役的官兵而言,无论是空军、海军,还是陆军或武警部队,除了极少数情况能够提前获批,得到探亲假可以返回自己家乡与家人共度春节之外,其余大部分的官兵都是要在军营中,甚至是在战位上度过属于自己的2019年春节。这一点是由军人这一特殊身份所决定的,人民军队为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春节也不例外,毕竟国外敌对势力,并不会因为咱们要过春节,就放弃了对我们的“骚扰、渗透、施压”,敌人不会那么仁慈。

军人在部队上过春节,和我们普通人在家里过春节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大体上有下面几处不太一样的地方吧:第一呢,假期极其有限。地方上一般都是享受到法定的七天假日,实际上可能还比这更多几天;但是在军队里,除了得到特批的探亲假除外,绝大多数军人的春节可能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能够“放松一下”,大年三十的上午和中午甚至还是如同平常那样正常执勤,大年初一的早上开始就又和普通工作日一样开始新的一年了,也就是说相当于没有假期。

特殊的岗位,比如边防哨所、海军巡逻护航编队、海外基地安全哨所、战备指挥中心、特殊军种的战备岗位等,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也是全员正常执勤,通讯畅通。人民军队就是守护人民的保护神。第二呢、消遣方式相对单调点。军人毕竟是军人,不可能像在地方那样,麻将、扑克、卡拉OK等等。在军营中的春节,一般都是自行组织战士贴春联、打扫内务,到炊事班帮厨,为战友们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一般情况会有军队自己的文艺慰问表演队下基层举办慰问演出,或者来自地方民政、武装部、学校或者地方团体的慰问,没有慰问队过来的话那么有条件的会自行组织战友搞一个文艺晚会,唱唱歌跳跳舞,做些游戏,没有条件的就组织战士们集体收看CCTV的新闻联播和春节联欢晚会。有女兵的连队会好一些,没有女兵的连队也不差,总之气氛还是有的,毕竟都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集体嘛。

这个期间也可以放松一下手机和网络,让官兵和家人联系一下,互颂亲情。第三呢,欢迎家属前往营地探亲。这一点和地方上有点类似,毕竟在确保纪律条例的基础上,可以让官兵享受到亲情的关怀也很重要。部队会协调和组织官兵家属来营地住宿、一起参与春节准备工作,一起度过祥和的春节。总的来说,春节对于军人而言是短暂性的传统节日,度过之后,就要快速的恢复正常军营工作,纪律性和责任感永远放在第一位的。

尤其是海外执行任务、边防哨所执行任务、特殊军种常年备战的等情况,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才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新时期人民军队,永远都是受到人民爱戴和尊敬的好军队。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前苏联红军的主要兵源地是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的士兵作战能力最强?

苏军堪称苏联社会的缩影,后者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族群关系都在苏联红军中有所体现。总体来讲,来自斯拉夫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族官兵占据着苏军“金字塔的顶层”,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军种如空军、海军、战略火箭军基本上以俄罗斯族军人为主,而工程兵、步兵中,少数民族士兵占比较高。同样的,苏军军官也主要来自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斯拉夫民族(占比超过80%),其中乌克兰军官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而那些非斯拉夫族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则占比很小。

这种情况直到苏联解体数年后在独联体国家中仍相当普遍,据俄罗斯《军队》杂志调查统计——截至1995年,俄罗斯族军官仍在独联体各国军队中占据多数,比如中亚5国武装力量中有约5万名军官属于斯拉夫族,虽然当时这些国家军队的士兵“本地化、本族化”比例已普遍超过60%(最高达90%),但本族军官的占比平均只有20%左右,最低的哈萨克斯坦更是连10%都不到。

由于培养各级职业军官需要较长时间——连排级最少4年、营级10年、团级15年,再加上后来有上万斯拉夫军官陆续返回俄罗斯,导致中亚各国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实现“本族化”并摆脱缺乏有经验军官的困境。再返回头来说苏军的族群关系——简言之就是相当糟糕。各族士兵相处并不融洽,更谈不上和睦,由于来自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都较低的地区,连俄语都说不好且受教派因素影响的中亚士兵在苏军中最受歧视,为此当时苏军以民族为单位抱团组建部队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卫国战争期间威名远扬的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就是一支在中亚组建、以哈萨克人为主体的部队,而师长等高级军官却是俄罗斯人……到了苏联后期,由于斯拉夫人出生率下降,来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士兵越来越多,使得苏军内部民族问题愈演愈烈,矛盾的核心也从纪律和管理问题向民族、宗教冲突蜕变——其中最典型的反面例子莫过于苏军中的车臣官兵,后来在2次惨烈战争中给俄军造成巨大伤亡的车臣武装分子有不少人曾在苏军服役,甚至官拜将军(比如空军少将杜达耶夫、炮兵上校马斯哈多夫)。

1990年苏联国防部曾发布报告称,苏军340万官兵中汇集了大小近10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比例最高,约占一半,另一半则是其他民族。而在苏联解体前的最后3年(1989至1991年)里,苏军兵员结构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本族士兵只能在欧洲或所属加盟共和国服役”,结果引发诸多加盟共和国效仿(包括俄罗斯),最后只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白俄罗斯没这么干,此举导致苏军在这3年里几乎每年都无法征集到足够的新兵,大多数部队都严重缺编。

到了这个份上,苏军乃至苏联的分裂解体已无可避免。至于说哪个地方的苏军士兵战斗力最强,其实很难作对比——因为从苏军人员结构和比例来讲,肯定是斯拉夫族特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军人所获战绩、荣誉最多,但这并不等于其他少数民族作战就不够英勇、贡献就不够大,前面提到的潘菲洛夫师就是一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功勋部队。比如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中亚5国约有400万人加入苏军。

其中,仅哈萨克斯坦就有170多万人参战,超过一半人牺牲。乌兹别克斯坦则有超过40%的青壮年参战,近50万人捐躯。此外,苏联犹太人也有多达50万人加入苏军,其中超过3.2万犹太官兵荣获嘉奖(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就超过100人),人数之多仅次于苏军中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而犹太民族在总人口排名仅第七。

文章TAG:32151董晓宇部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