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三省分别掌管什么事宜,唐朝三省分别掌管什么

三省分别掌管什么事宜,唐朝三省分别掌管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7:15:52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御史台三院的设置与明确分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监察制度已经发展成熟。总而言之,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朝政决策——执行——监察系统,是唐王朝的核心机构。三、地方文官系统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随着年代的推演,主要是府与道的出现,唐代把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的重要而称为府。府的设官与州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其长官改称尹,副长官改称少尹等。此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区域,都护府的设官也与州相同,仅其长官称为都护与副都护。

道在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贞观元年,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权力更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四、官员品秩级别唐承前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同时,鱼符,是以袋盛之,称为“鱼袋”,表示身份。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五、官员的任命与选拔唐朝沿用了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士的选官政策。唐代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制举是不定期的,考试科目也是临时设置的,是在朝廷有特殊需要时才进行的一种选官考试。

通过这个考试的,可以由吏部授官,但通常人数比较少,往往是针对特殊人才的一种特殊选拔。常举是定期举行的考试,分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童子科等,但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只有通过乡里检验过的士子才有权参加考试和选拔,奴籍、杂户没有考试的资格。读书人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通过考试检验,才学优异者由朝行授予官职,是封建国家机制成熟的标志。

唐代在科举之外,还有一种选官方式,就是世袭恩萌。一些贵族家庭或者累代大官之家,其子弟可以享有做官的权利。一些勋爵贵戚甚至可以恩萌四代,三品以上官僚基本上也能恩萌三代。六、职事官与散官的区别职事官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也是行使职权的官员,如中枢三省之官、九寺之官等为在京"职事官"。州县官、关津官等为外"职事官"。

“散官”只是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是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分为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八校尉副尉分为四十五阶,都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唐代规定,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职事官随才录用,散官则皆以门荫结品。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一定一致,散官中也有低位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如正五品下朝议大夫任正三品中书令者,便是守中书令;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如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任正四品某州刺史者,称行刺史。

其后宋、金、元皆沿唐制,设有文武散官等。到了明、清时,官员级别和待遇逐步按实际所授职官品级,散官逐渐消亡。七、少数民族官员唐代为了拉拢临近的少数民族,制定了笼络少数民族权贵的职官体制。唐朝向少数民族的权贵授予员外官之职,并赐予相应的荣誉。对少数民族来说,是身份的象征。员外官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可汗”、“国王”等封号不同,带有明确的品级,可以迁转的。

而接受员外官的少数民族权贵们,名义上需要承担为朝庭服务的义务。比如本民族地区如果出现叛乱,这些员外官们要听从中央政府调遣,有义务平定叛乱,保障中央政府的安全。员外官与职事官不同,是可以世袭的。这些少数民族员外官在本民族内管理民族事务名义上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领导,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作用很大。

八、官员的升贬唐代每年的考核称为“考绩”,由尚书省和吏部主持。每位官员都要将当年的工作成绩、个人品德写出来,由吏部评议,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以备迁贬。唐代官员升迁主要依据是“四善”,分别是“德义有闻”、“清慎名著”、“公平可称”和“各勤匪懈”,也就是对道德、清廉、公正和勤奋四个方面的考核。

考核结果是“上中”之上的,晋升二阶,“中上”之上的,晋一阶;“中中”、“中下”不升不降,“下上”及其以下的,分别降一阶至二阶不等。如果考核不好,那么贬官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降职,一种是外放。贬官可以是降职使用,也可以是由实职改为闲职,或是由职事官改为试官。有时也会出现严重失职的官员被“左降”,这是最严重的惩罚,是将职事官降为闲职并同时贬到边远地区的一种贬官方式,是带有流放性质的一种对官员的惩罚手段。

做为封建社会制度完善的大一统国家,唐代的官制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的“三省六部”制被证明是封建时代最有效的政治制度,唐代对官员的考核、作用和升降制度也被后世效仿。以科举取代九品中正制,官职分离等特点,都是唐代对适应当时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经济情况的官员系统和制度的探索,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文章TAG:三省掌管唐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