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冀鲁豫野战军多少人,东北野战军初始构成

冀鲁豫野战军多少人,东北野战军初始构成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17:40:31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井冈山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下辖两个师五个团,期间在湘南受挫后损失较大,因此在挺进闽西时进行了缩编,在军部下面直辖三个纵队,军事主官称为“纵队长”,因为这个纵队编制其实只是“团级”,比如林彪就担任过红四军第1纵队的纵队长。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以后,便取消了纵队这一级编制,重新恢复到团、师、军的逐级编制级别,再以后有了军团、方面军的编制,三大苏区的部队在长征期间番号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当然了,红军毕竟还很弱小,番号确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作用。

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86000余人,红四方面军峰值时也有80000余人,而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加一个红32军,也不过13000余人,跟二战时期苏军的方面军自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某种意义上,“纵队”其实是一个不好界定级别时的临时性建制单位,抗战时期八路军也组建过若干纵队,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最初的级别相当于“旅”,兵力有数千人上下,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可以壮大到上万人,已经等于或大于“师”级了,所以这会的纵队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员了。

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即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足足有20000多人。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军区组建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和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在野战军之下组建“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初建时就下辖四个野战纵队。各解放区由于原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是纵队下辖数师、有的是纵队下辖数旅,各纵兵力从10000到20000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了30000人。

到解放战争中期,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增加,部队发展了嘛。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出了统一全军编制和序列番号的命令,原来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原来下辖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以三三制的原则再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为遂行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着手把二到三个纵队整合为一个兵团,但是番号都是自拟的,也是直到西柏坡命令下达后,才开始正式排序,比如华野就整编为第7、第8、第0和第10共四个兵团,每个兵团再下辖三个军。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并未组建“集团军”编制,而是在1985年左右实施军改时,将原来的各“军”通过合成化、现代化而升格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为旅,跟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民军队的首长有大军区职、正军职或者正师(旅)职,你听过“正集团军职”吗?这个原理得吃透,不细说了。然后再说国民党军队,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大陆期间全部使用过,抗战爆发之前的编制称谓和级别太乱,受篇幅所限暂不介绍。

1937年8月以后,开始组建战时“集团军”编制,理论上应该下辖两个以上的军,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了军以上的“军团”编制,所以在1937到1938年间,这两个级别差不多的编制其实是同时存在,最终各军团要么裁撤、要么都改制为集团军。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为了指挥规模庞大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一级,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比如武汉会战期间,长江两岸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被编成四个兵团,分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品仙为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其中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居然下辖七个集团军、三个军团共17个军的部队,由于指挥层级太过复杂,1939年以后兵团建制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援,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然后把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入湘黔桂粤各省的军队,统一整合为四个“方面军”,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分任方面军司令。每个方面军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是又略低于战区,属于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方面军编制被取消。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野战部队主要使用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军的编成数量不多,在遂行战役时经常组建临时性“兵团”建制投入战场,然后兵团直辖整编师(或军)。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述为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比如豫东战役时区寿年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汤恩伯在孟良崮战役时的第一兵团则下辖八个整编师。

这一期间蒋军也有“纵队”的建制,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种兵混编的直属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快速纵队”,就编制级别和兵员数量来看,相当于“装甲旅”的规模,比如豫东战役时黄百韬临时兵团就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少数交警部队。二是如果兵团规模太大时,在作战中会临时划分为若干纵队,比如汤恩伯兵团的第一纵队,就下辖整74师、整25师,然后以黄百韬兼纵队指挥官,可惜张灵甫根本也不听他的。

到1948年7月以后,蒋军全部取消整编军、整编师(恢复为军)、整编旅(恢复为师)的番号,正式组建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军辖师再辖团,编制级别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整编军,此时的军事主官称为司令或者司令官(不是总司令)。在几个主要战略区中,东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东先后组建了六个兵团、华中组建了三个兵团。

随着我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蒋军先后有多个兵团被歼,然后就把被歼的兵团番号转授或者重建,所以战争末期兵团番号是非常混乱的。比如郑洞国第一兵团在长春被歼,番号给了陈明仁重建,卢俊泉第六兵团在锦州被歼,番号给了李延年用来升格绥靖区,黄维兵团被歼,番号给了胡琏去江西重建,这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了,不一一赘述。

解放战争期间蒋军没有“方面军”的编制,“集团军”编制到1946年底也全部取消,在所余的两个编制名称中,兵团肯定是要大于纵队的,并且兵团的级别和规模也经历过变化。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蒋军早就使用过“纵队”的编制,比如薛岳追击红军时,就指挥着什么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等等,每个纵队下辖两个以上的步兵师,接近于“军”级。

新中国有十大将军县,那么号称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地方是哪个

应该是湖北省红安县,出了太多著名的将军,比如我们今天所说这位开国将军,他19岁任团长,27岁任司令员,朝鲜战场上一战成名。19岁的你在干什么?高中刚毕业或者大一的新生活刚开始?他在19岁的时候已经是指挥成百上千人的团长了,27岁的时候便担任司令员,并且在朝鲜战场一战成名。人有的时候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而在这方面,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他的名字叫秦基伟,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外号叫“秦大胆”,打仗的时候向来以胆大心细著称。从小家庭贫苦的秦基伟,养成了坚强、勤劳、吃苦等优秀的品质,同时他也非常调皮,经常对一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家庭捣乱。红军时期,秦基伟凭着勤劳勇敢的品质以及机智灵活的灵性,从普通的士兵迅速成长,到1933年,年仅19岁的秦基伟就已经是警卫团团长、二七四团团长了,并且指挥部队参加过黄安战役、长征和西征战役,经历了西路军九死一生的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秦基伟曾经担任过军分区的司令员,经常亲临一线查看地形。而且他还很爱研究武器,有一次手下缴获了一门迫击炮,秦基伟没事就拿过来捣鼓一番,成了比炮兵还专业的神炮手。在一次战斗中,秦基伟见战事胶着,便亲自操作迫击炮,一下子就炸飞了好几个鬼子,让部下十分佩服。也因为在抗战中的无畏表现,秦基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秦大胆”,其中不乏老百姓对于秦基伟的钦佩之情。

朝鲜战争爆发后,秦基伟担任15军军长,率部与联合国军作战。在上甘岭,15军作为主力防守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牢牢守住了阵地。联合国军发射炮弹最多的一天,平均每一秒就有六发炮弹落在阵地,秦基伟自己也说,上甘岭这一仗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秦基伟直接对前线指挥官说,打到最后一个人,我秦基伟上去守阵地!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的时候又被授予上将军衔。

文章TAG:野战军冀鲁豫初始东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