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亿龙电器有限公司,广东亿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包吃住吗

亿龙电器有限公司,广东亿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包吃住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8 19:44:58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广东亿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包吃住吗

早餐自己解决,午餐和晚餐个人出一半公司出一半; 住宿按每间房240元的标准,公司出一半个人出一半:如果是工程师二人一间房也就是每人出60元,如果是助工四人一间房也就是每人出30元。

有的

亿龙电器有限公司

2,有谁知道广东亿龙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工资待遇怎么样 工作环境如何 生...

科技公司的工资待遇还可以的。 主要看你应聘什么职位。 而且里面的工作环境很好, 还有住宿等生活环境条件也是挺好的, 硬件设施比较齐全!

吃吧,12小时轮班,中间半小时吃饭。。。。。。。。。。。。。。。

亿龙电器有限公司

3,问下顺德亿龙电器的待遇

文职六天八小时工作制,星期天、法定假日休息!工资要看级别!工资+底薪+星期六加班工资+奖金!有宿舍免费住宿,但需要水电费!每天补贴午餐补贴六元!试用期购买社保!总体来说算是不错的!

亿龙无样好、罚钱最拿手。

顺德亿龙电器厂是中外合资的工厂,生产咖啡机、豆浆机、电热水壶等厨房小家电的,工厂大而且环境不错,我老乡在里面做过的,车间弄得很干净的,住宿条件也不错热水、宽带都有的。 望采纳我的回答。

看你做什么职位喽,文职人员是六天8小时制的,车间的人比较多加班。工资是按市最低工资加职位津贴支付的。吃住有定量补贴,不全包,但一般都不用花很多钱在吃住方面。有社保,法节假日,年假。

亿龙电器有限公司

4,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亿龙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到底怎么样,每天十个小时,...

我现在就在亿龙工作 喷油工资还可以 但是比较累 我哥就是在喷油部上班 工资只要不是淡季就能发到4000+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华口居委会顺德区高新区(容桂)华富路7号首层之一

那我回答一下你吧,亿龙公司主要做的是咖啡壶出口生意,你问的食宿以及工资主要是看你做的岗位是什么,公司主要分为普通员工(即生产工)以及职能部门知;在亿龙的宿舍区生产员工以及职能部门的宿舍都是分开,职能的每个宿舍实行两个人一件,有空调;而普工的宿舍有没有空调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普工的宿舍后面是垃圾堆,情况请脑补;而至于食方面的道话,亿龙实行5.5元包餐性质,指的是5.5元以下就公司出钱,超了的部分自负,不过菜的话,自版问很差,请有心理准备。而至于关心的工资部分,这样跟你说吧,大体分为装配工,以及塑料车间工人,装配工每个月大致可以到手3K左右(在不买社保的状态下),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下午7点,中间有一个小时吃饭;而塑料车间的话是两班倒,12个小时一班,工资目前有4-5K左右,不过比较辛苦,车间塑料味挺重的。至于普工权管理方面,本人未亲临,所以就不多加窜侧了。

希望有还去广东亿龙上班的各位朋友们,激励要求有关部门,严格调查,该公司内部的小店,卖的什么都是假货?

5,市值一日蒸发270亿,格力深夜发文服软:中期分红!_

  4月25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业绩非常亮丽的2017年年报,但不分红。这一反常行为立即引爆投资圈。26日开盘,格力电器股价大幅低开一度跌停。收盘后,深交所发函问询为何不分红。当天晚上,格力电器火速回函称,充分考虑投资者诉求,拟2018年度中期分红。

  业绩亮眼但不分红

  25日晚间,A股“明星白马股“格力电器发布2017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482.86亿元,同比增长36.2%,归母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44.87%。业绩不仅再一次增收又增利,而且增幅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但让市场热议的并非亮眼的业绩,而是十一年来首次公告不分红了。一时间市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盈利新高却终止分红?不分红是刻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又或是董明珠有意而为之,此前股东否决收购银隆案致董明珠不快。

  伴随着市场热议,26日格力电器大跌,一日直接市值蒸发近270亿。

  对于市场“为什么不分红”的疑问,格力电器在年报解释称,“报告期内盈利且母公司可供普通股股东分配利润为正但未提出普通股现金红利分配预案”,是因为“从实际经营情况出发,为满足资本性支出需求,保持财务稳健性和自主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

  此外,还对未来资金的用途做了补充说明,提到“根据2018年经营计划和远期产业规划,预计未来在产能扩充及多元化拓展方面的资本性支出较大,为谋求公司长远发展及股东长期利益,需做好相应的资金储备,留存资金将用于生产基地建设、智慧工厂升级,以及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

  简而言之,格力电器今年不分红,但不是没有能力分红,是因为我预计今后会花很多钱。

  针对此次不分红导致市场预期的变化,格力电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手段和特殊方式,目的是为了格力电器的长远发展。不分红跟此前格力收购银隆受挫以及董明珠是否能取得连任,没有任何关联。

  市场为何如此极端?

  数据显示,格力电器1996年上市,当年在净利润1.86亿元的情况下现金分红1.5亿元。上市22年以来,格力电器只有在1997年、2006年和2017年未进行现金分红,其他19个年头,格力电器累计净利润1020.32亿元,累计现金分红417.92亿元,分红率达到41%。

  格力电器仅仅一个年度不分红,为什么引发了市场如此激烈的反应?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高分红预期落空,二是对多元化方向的质疑。

  格力电器二级市场股价近年来稳定上涨,除了市场对白马股的追捧之外,实际上也已经隐含了对高分红的预期。一旦预期落空,市场难免有情绪,引发投资者尤其是极为看重分红的机构投资者的抛售。

  关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格力电器在年报中的表述是:根据2018年经营计划和远期产业规划,公司留存资金将用于生产基地建设、智慧工厂升级,以及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

  在美国对中兴通讯芯片禁运、华为亦遭调查的背景下,格力电器要做集成电路不能不引人关注,也引起诸多调侃和质疑。其实,集成电路在格力电器的年报中只出现了一次,未来怎么做,投入多少,做成多大规模还都是未知数。

6,方洪波落定,董明珠悬而未决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ID:i-caijing),作者韩舒淋。36氪经授权转载。

在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悬而未决将近四个月后,国内另一大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在9月26日按原定计划顺利完成了董事会换届。

美的集团(000333.SZ)9月27日早间公告,方洪波以9票赞成、0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当选为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并被董事会聘任为公司总裁。现年51岁的方洪波顺利开启了他执掌美的集团的第三任董事长任期。

根据美的集团《公司章程》,其董事会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董事长由董事会全体董事过选举产生,票数需过半数。

9月26日,美的集团在佛山顺德总部召开临时股东会,对董事会、监事会换届提名等议案进行了投票表决。议案中所有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顺利通过股东大会投票表决,组成了美的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新成立的董事会中,包括非独立董事6名,分别是方洪波、殷必彤、朱凤涛、顾炎民、何剑峰、于刚。独立董事3名,分别是薛云奎、管清友和韩践。

方洪波1992年加入美的。自2012年8月接任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担任集团董事长。2013年10月,美的集团发行股份吸收合并原美的电器,实现整体上市。2015年9月18日,美的集团第二届董事会选举方洪波为集团董事长,任期三年。至今年9月,其第二任董事长到期。方洪波掌舵美的6年以来,集团营收从2012年的102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407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利润从2012年的3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73亿元。

最近两年,方洪波治下的美的先后出手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日本东芝家电业务,以色列运动控制公司高创,成为市场焦点,公司业务版图也扩大至工业业务。美的从原来的家电公司,扩展为一个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智能供应链(物流)的多元化科技集团。

相比2015年9月美的集团成立的第二届董事会,新一届董事会人数由11名减少到9名,减少了两名独立董事。除方洪波外,其余5名非独立董事中,殷必彤现任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兼家用空调事业部总经理;朱凤涛任集团董事、副总裁兼微蒸烤事业部总经理;顾炎民任集团董事、副总裁兼库卡集团监事会主席;何剑峰任集团董事,同时是公司实际持有人何享健的直系亲属;于刚是1号店荣誉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现任111集团董事局主席及联合创始人。

3名独立董事中,薛云奎现任长江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并兼任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清友任第三方研究机构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韩践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6名非独立董事中,有4名是在美的集团内部任职的高管,何建坤是大股东的代表,于刚是来自外部的非独立董事。当天的股东会上,方洪波表示,董事会人员在减少,同时更加多元化,希望走向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专业、强大、有国际视野和未来战略格局的董事会,这是努力的方向。“未来完全有可能美的内部只有董事长一人在董事会,越来越发挥董事会治理的作用。”

董事会成立后,还选举确定了各专门委员会委员。除战略委员会由方洪波担任主任委员外,审计委员会、薪酬考核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分别由三名独立董事担任主任委员,且委员全部由外部委员构成。

值得一提的是,同处珠三角的另一大家电巨头格力电器(000651.SZ),其董事会换届依然悬而未决。现任董事会任期原本在今年5月31日到期,6月5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表示,鉴于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的董事、监事候选人提名工作仍在进行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工作将适当延期。同时,公司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任期亦相应顺延。如今将近4个月过去,依然未有进展。

9月10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正筹划与控股子公司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重组事项,自9月10日停牌。截至目前,股票继续停牌,公司预计在9月28日前召开董事会审议并披露相关预案。

7,比起银隆大股东,这才是董明珠多年来最大的敌人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棱镜”(ID:lengjing_qqfinance),作者李彤。36氪经授权转载。

董明珠发起了一场新的战争。

2018年11月13日,珠海银隆向大股东及其原董事长魏银仓、原总裁孙国华追索,称双方公司早前频繁的关联交易侵占了珠海银隆财产,已向法院起诉。在格力造车的故事里,珠海银隆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现在看,二股东董明珠和大股东魏银仓之间,从相见恨晚到水火不容,只用了两年时间。

女强人董明珠总以斗士姿态示人,在过去20多年,她走过的是竞争最激烈的家电市场。珠海银隆这次是她最新的一战,才刚刚开始;回望下27年来格力与董明珠走过的一路荆棘,或许能理解她如今的决绝。

董明珠37岁

时间倒回1991年。格力电器成立于珠海,首任总经理是时年47岁的朱江洪,厂里只有一条简陋的“窗式空调”生产线,年产量为2万台。

那一年37岁的董明珠辞别幼子只身南下,成为格力的一名业务员。3年后,董明珠以辉煌的销售业绩荣升经营部长。10年后的2001年,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转任董事长。此时格力电器早已在深交所上市,而且是响当当的绩优股。

到2003年,格力电器营收突破100亿,相当于珠海市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格力集团是珠海工业的皇冠,格力电器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从这一年开始,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上演了三场“父子之争”的大戏,搞得人仰马翻。

朱江洪获得格力电器30%股权的要求被集团驳回,集团被迫将“借用”格力商标经营的小家电业务卖格力电器,后者还顺势夺回了格力商标。朱江洪还挫败了格力集团把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开利的“阳谋”。

斗到2006年,朱江洪终于集四重身价为一体(格力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格力电器董事长)。此时他已经61岁,这个级别的国企领导原则上应当60岁退休。但朱江洪又干了6年,直到2012年才将“接力棒”交给董明珠。人生巅峰上的这6年根本是“挤”出来的。

2006年,朱江洪、董明珠还有另一重大举措:8月18日,10家格力区域销售公司组建成立“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2007年,借“股权分置改革”东风,京海担保受让格力集团8054万股,股比10%,一度成为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不夸张地说,董明珠能够决定销售公司的生杀予夺,京海担保实际上在她手里。

格力电器的骄人业绩是本钱、是筹码、是朱江洪取胜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珠海国资委承担不了格力电器因人事动荡垮掉的责任。

2012年,格力集团进入董明珠时代。最近6年,董明珠进行的是“三线作战”:第一条战线对抗友商,美的、海尔、科龙……第二条战线与珠海国资委周旋;第三条战线对付资本市场的“野蛮人”。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讲第一条战线与美的缠斗。

对手方洪波

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

美的的方洪波,是这个故事的另一方。方生于1967年,比董明珠小13岁。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是个文科生。1992年,方洪波从中国二汽辞职南下进入美的集团,在总裁办任职三年后转入市场部任至部长,全面负责广告、营销和销售。1997年以后历任空调事业部长、美的制冷集团CEO,然后擢升为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方洪波也是从营销起家,这一点与董明珠相同。执掌千亿级企业乘风破浪,方洪波的能力不在话下,而美的本身的机制也加分。创始人何享健没有把美的变成家庭企业,把大权交给“外姓人”方洪波,还大搞股权激励。美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方洪波直接持有美的2.06%股权,市值约55亿。

上文说到董明珠是“三线作战”,其实美的内部自然也会有派别、有内耗,但方洪波的境遇比董明珠强。2018年9月,美的集团董事会如期完成换届,方洪波平顺地进入自己的第三个董事长任期。何老板信任、员工拥戴、坐拥50亿身家,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夫复何求。

如果方洪波能够用90%的精力应对行业内的竞争,董明珠顶多可以用60%。

格力惜败规模之战

2013年,董明珠提出“每年增长200亿,2018年营收2000亿”的宏伟目标。董明珠为何如此?一是她相信格力电器有这个能力,2012年、2013年格力电器营收都递增了200亿,提出目标后的2014年又增200亿;二是有的放矢,根据当年的形势估算,如果2018年格力电器营收达到2000亿,将有望超过美的集团,夺得中国家电第一桂冠。

2012-2014这三年,格力营收几乎就要追上美的,但每年都只差2、3个百分点。2015年,格力电器营收骤降400亿,跌回2012年的水平。到2017年,格力电器营收大增400亿,到1483亿,但美的集团营收已达2407亿,格力电器落后924亿。

2018年前三季,格力电器营收1487亿,超过2017全年营收。由于每年第四季度是空调销售淡季,预计达不到全年销售2000亿的目标。美的集团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达2058亿,预计全年营收2800亿,保持遥遥领先。

但格美争霸远未结束。2018年8月,格力电器喊出“到2023年,实现营收6000亿”。10月,美的集团提出“近期”目标是营收、市值均超过5000亿。

格力的弯路

在与美的的规模之战中,心急的格力电器有些跑偏。

向渠道“压货”是传统制造业厂商做大营收的重要手段,通常为达到短期目标而临时采取。但销售出家的董明珠上任后,把压货上升为庞大的系统工程,设计了一整套机制,如根据压货额度返利,谁压货多谁在旺季优先提货。更厉害的是通过深度利益绑定,把经销商变成“自己人”。董明珠号令天下,经销商莫敢不从。

压货意味着超过市场需求的商品积压在经销商库房,占压资金的成本不可能完全由经销商承担。于是,生产厂商报表上“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会膨胀,意思是“货卖出去了”,款暂时没收回来。

与美的集团营收最接近的三年,也是格力电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余额最高的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两类应收余额合计占营收的36%、41%和39%。三年间美的这个比例分为为22%、18%和19%,大致相当于格力的一半。

2015年格力营收较2014年少400亿,期末“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余额较年初减少354亿。两个数字如此接近,很可能不是巧合,应该是格力管理层看到通过压货的办法终究无法赶上美的,渠道商不堪重负,只好改弦更张。2015年,格力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合计占营收的比例大幅跌至18%,经销商总算松了一口气。

有意思的是,2015年末美的“应收财款+应收票据”余额也较年初减少31.9亿,全年营收也下降了2.3%。这些显然也不是巧合。美的也跟格力一样压货,程度上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格力电器“应收财款+应收票据”的余额又开始大幅走高,截至9月30日达到567.6亿,较年初净增186.8亿,比2014年末还多36.1亿。

笔者猜测,为谋求连任董明珠迫切需要一份靓丽的营收成绩,于是再次增强压货力度。

多元化之战

格力电器总营收追不上美的集团,后者的空调业务还步步紧逼。

2012年,美的、格力空调销售额分别为515亿和889亿,美的相当于格力的58%。2018年上半年,两家空调销售额分别为639亿、758亿,美的已达到格力的84%。

董明珠当然明白仅凭空调业务无法在规模上超越美的,她对格力电器的多元化寄予厚望。除冰箱、小家电业务之外,格力还先后涉足手机、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业务。

2015年,董明珠对媒体说“格力手机卖1亿部没问题,开机画面必须是我。”她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格力要做世界第一的手机品牌”、“分分钟灭掉小米”。2018年前10个月,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1亿部。格力手机的销量却是个“小秘密”。

董明珠的第二个“大手笔”是造车,这也是近期她与魏银仓纠纷的开端。2016年8月,格力电器提出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及募集100亿配套资金的方案。珠海银隆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要从事新能源电动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2016年10月28日召开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以66.96%的赞成比获得通过,但募集配套资金的议案惨遭否决。董明珠大发雷霆,声称“五年不分红”。

最终,不服输的董明珠出资9.37亿,持股17.46%,又拉来王健林、刘强东等投资者,凑了30亿投入银隆。

2018年6月,珠海银隆历时8个月的上市辅导工作突然宣布终止。紧接着收购长园集团(代码600525.SH,主营充电桩、智能装备、智能电网等)不超过20%股份事项因未能获得珠海国资委批准而终止。同时,银降负面消息频出:大面积停工、资金枯竭、大量裁员、供应商上门讨债……

放着手机、造车两锅“夹生饭”没法收场,董明珠又提出500亿的造芯计划。业内认为制造微控单元(MCU)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舍得砸钱两年就能搞出来。但要造AI芯片,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压力很大,而且周期长,前途难料。

目前来看,格力电器的多元化尝试远远谈不上成功。即便在家电领域,格力在空调以外的产品也还不成气候,2017年销售收入23亿,占总营收的1.55%。

对手美的集团原本就是小家电、空调两条腿走路,后来又收购了小天鹅和卡库机器人。2017年,美的空调之外的“消费电器”销售收入988亿,占总营收的41%。

现代化工厂需要配备大量智能装备,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到检测设备。不仅需求的数量大、还要高度定制、还要不断优化迭代。以美的、格力的生产规模,从外部采购智能装备不仅成本高,也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于是两家逐步培养起自家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团队,除自产自销还对外销售。2017年,美的、格力此项收入分别为270.4亿和21.3亿,美的是格力的12.7倍。

产品多元化上,格力表现糟糕。但同时,美的集团的多元化之路也已走到尽头,根本原因是家电行业的天花板对美的、格力都太低了。美的集团为自己选择的下一个增长点是机器人与工业物联网,而格力则瞄准新能源和芯片。

格力有效益优势

尽管格力在规模和多元化方面与美的集团有很大差距,但经济效益却保持着优势。

毛利润率是衡量一项业务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品牌、技术含量、市场策略、渠道控制能力的综合体现。格力空调毛利润率一直高于美的空调,技术含量、品牌形象、产品档次方面都胜美的一筹。只是近年来格力的优势正在缩小。

2014年,格力空调毛利润率高达40%,比美的高13个百分点,2017年还领先8个百分点。再看2018年上半年,美的空调业务毛利润193亿,相当于格力的74%,毛利润率只比格力低4个百分点。

美的“消费电器”毛利润率在30%左右。2018年上半年毛利润152亿,毛利润率27.6%,比自家空调低2、3个百分点。

2012年美的毛利润比格力低29.6亿,其后两年的差距分别为100.8亿和137.1亿。原因是格力电器毛利润比美的集团高十几个百分点。直到2015年,靠空调、消费电品“两条腿走路”加上利润率的提高,美的集团毛利润终于超越格力。2017年,美的毛利润比格力多116亿。

格力电器在费用控制方面很出色,该花的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输掉“规模之战后”,格美展开“效益之战”。2015年格力”营销、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金额剧降142亿,其中营销费用少花了134亿,此后格力三项费用再未高过美的。营销费用是主要压缩对象,占营收的比例从2014年的21%一路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8.8%。

2017年格力净利润比美的高51亿,相当于美的的130%。2018年前三季,格力净利润比美的高32亿,相当于美的的118%。

格力电器盈利能强的根源是毛利润率高,直到2017年格力还比美的高7.8个百分点,但2018年上半年领先优势只剩2.9个百分点。美的集团净利润之所以改善缓慢,是因为营销费用居高不下。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美力营销费用分别比格力高120亿、101亿和88.6亿。

其实2018年上半年,美的净利润已经反超格力1亿元,但三季度又被甩下一大截,2018财报谁的净利润高还存在变数。

董明珠去留

董明珠生于1954年8月,已满64周岁,按级别应在60岁退休。特殊情况下,如进入世界500强可放宽至63周岁。即便如此,董明珠也已“超期服役”。

2017年4月公布的格力电器公司章程规定: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或更换,任期三年。格力电器现任董事会已于2018年5月31日届满。但新董事会提名仍未公布,关键卡在董明珠的去留上。

格力电器管理层与珠海国资委不睦是公开的秘密,近年来似有所缓和。但焉知不是珠海国资委以逸待劳,坐等董明珠退休“大限”。

根据公司章程,新一届董事会提名权分配如下:珠海国资委持100%股权的格力集团提名4人、河北京海担保提名2人、格力电器提名3位独立董事。尽管董明珠大概率可以左右河北京海担保和格力电器的提名权,但董事长提名权在格力集团。

早在2016年10月,珠海国资委就免去了董明珠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如果此次格力集团痛快地提名董明珠为格力电器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工作应该早已按流程顺利完成。

如果董明珠被迫离任,谁掌控这个千亿级企业,谁摆平经销商?人事动荡总是和业绩大起大落结伴而来。如果董明珠留任,必然要大干一场,囤积千亿资金(截至2018年6月30日,格力账面现金1019亿)格力电器会有什么惊人之举?鉴于董明珠造格力手机、主导投资银隆的尴尬战绩,她再进入其他新领域恐怕徒增投资者的不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8,昔日私募冠军A股折戟,百亿基金多数亏损,“一二级联动”何以失灵...

罗伟广曾因旗下新价值2期年度收益率高达192.57%,成为2009年度阳光私募冠军,在资本市场成名。然而,2017年底,新价值投资因举牌中信披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2018年以来,新价值投资管理的私募产品几乎全线亏损;罗伟广主导的金刚玻璃资产重组推进两年半后又宣告终止。面对难题的罗伟广如何扭转困局?严监管下,曾风靡一时的PE“一二级市场联动”大法,还能打多久?

作者:姬婧瑛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PE“一二级市场联动”玩法遇上严监管

自2016年9月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始,监管层对A股并购重组事项监管趋严,诸多上市公司或主动或被动终止重组方案。因而,2015年以来如火如荼的并购重组浪潮开始落潮,A股市场漫漫无期的挤泡沫历程就此开始。

在并购重组火热时期,市场对“收购标的高溢价评估+被收购方高业绩承诺”司空见惯,一二级市场存在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资本玩家们”竞相表演,其中,诸多PE大佬们玩起了“一二级市场联动”大法。最初,市场上常见的是基础版玩法。

基础版玩法:

PE先在二级市场或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获得上市公司股权;

然后为上市公司在上下游产业链上寻找并购标的;

一旦上市公司完成并购,利好刺激股价,PE则可实现持有股票市值的上涨,并伺机套现退出。

随着运用这一方式获利的PE越来越多,“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具体操作手法也在不断升级。

升级版玩法之一是:

PE出售标的公司控股权给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合作提升市值,从而获得收购标的增值、上市公司股权增值的双重收益。

当然,这一升级玩法对PE的要求更高,PE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来控股标的企业、买进上市公司股权,更需要能承担上市公司收购标的企业的时间成本。

然而,当PE升级玩法遇上严监管结果会怎样

私募大佬罗伟广在A股运作金刚玻璃(300093)遇困,即是一个“一二级市场联动”失灵的典型案例,更为尴尬的是,其麾下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新价值投资”)管理的多数私募产品自2018年以来的业绩报亏。新财富研究发现,这与其运作手法的粗糙及风控的薄弱不无关系,这一案例值得其他投资机构引以为鉴。

2009年度阳光私募冠军,过山车般起落后的风格转换

介绍一下罗伟广,公开资料显示其履历为:2000年3月至2002年7月,任广东证券(安信证券前身)顺德管理总部咨询师;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任广东证券顺德管理总部市场部经理;2005年8月至2007年9月,任安信证券广东顺德管理总部总经理助理。2007年8月,罗伟广与马燊涛共同创办新价值投资,罗伟广任董事长。2008年,钟爱成长股、小盘股的罗伟广采用“暴利拐点法”,投资被低估的股票。随着上证指数上行,新价值2期净值扶摇直上,并在上证指数上行至3100点后套现退出,成功逃顶。因而,新价值2期当年收益率高达192.57%,获选2009年阳光私募年度冠军,罗伟广因此一战成名。

2009-2011年是成长股表现不错的年景,新价值投资管理资金规模从5亿元跃升至50亿元。然而,好景不长,随着A股市场大幅波动,新价值投资的重仓股大幅下跌,正如罗伟广所说,“2010年投了一堆股票,结果在2012年三季度全部完了,产品跌了90%”,新价值投资管理规模缩水至10亿元左右。2012年,新价值投资发行的产品,净值包揽了私募排行倒数20名,从冠军到垫底可谓过山车般的起落。

2015年,声称钟爱“价值投资”的罗伟广悄然转换风格。罗伟广曾公开称“我最大的一个体会,中国二级市场的投资氛围坏了,我跟业界很多做价值投资的大佬讨论,他们都觉得没法活、没法混。大家都在博弈,别人做博弈规模做到100个亿,你不这样你混不下去,肯定逼着你也跟着这样做”。选择跟随市场博弈的罗伟广开始探索“一级吃饭、二级埋单的一二级市场联动”打法。

2015年8-9月,新价值投资成立了卓泰阳光举牌1号、阳光举牌1号、阳光举牌2号和阳光举牌3号等4只举牌基金。该4只举牌基金先后举牌上市公司科恒股份(300340)、大东海A(000613)、科斯伍德(300192)、天兴仪表(现名“贝瑞基因”,000710)。

除此之外,阳光举牌1号、卓泰阳光举牌1号还进入了南华仪器(300417)、杭州高新(300478)、新海股份(现名“韵达股份”,002120)等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列表。从4只举牌基金举牌、重金买入的上市公司看,多是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由于建仓时机不错,至2015年第三季度,4只举牌基金皆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例如,收益最高的阳光举牌1号第一次估值日是9月18日,单位净值为1.04元,11月13日单位净值已达1.37元;其次是卓泰阳光举牌1号,单位净值由9月18日的0.99元升至11月13日的1.31元。不足两个月,这两只举牌基金的收益已超过30%。

在二级市场再次尝到甜头的罗伟广,萌生了控股上市公司的野心,其控股金刚玻璃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罗伟广所指的“一二级市场联动”,在其控股金刚玻璃并主导其收购资产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罗伟广“掘金”金刚玻璃的计划分三步:

第一步,收购标的公司OMG新加坡100%的股权;

第二步,控股金刚玻璃;

第三步,主导金刚玻璃收购标的公司OMG新加坡100%的股权。

按照罗伟广的计划,整个过程存在两个套利机会:

第一, 低价买入标的公司OMG新加坡股权,转手高价卖给金刚玻璃;

第二, 金刚玻璃因收购资产利好而股价上行,其持有的金刚玻璃市值将会上涨,适时减持套现将获不菲收益。

这就是所谓的“一级吃饭二级埋单”。

与金刚玻璃“一拍即合”

一个重要问题是,潜入了那么多家上市公司,罗伟广为何盯上金刚玻璃?

金刚玻璃是国内玻璃深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特种玻璃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于2010年年中在创业板上市,其时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庄大建。上市后金刚玻璃的净利润逐年下滑(表1),仅2013年就同比下滑57.2%,仅为上市当年的26.7%(表1)。面对净利润如此迅猛的下滑,金刚玻璃开始筹划收购资产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014年4月7日,公司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2014年7月8日发布《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公司预计以5.06亿元的对价收购南京汉恩数字互联文化有限公司(下称“汉恩互联”)100%股权,同时向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1.69亿元配套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汉恩互联净资产仅为1.08亿元,其100%股权预估值5.10亿元,预估增值率高达372.22%。汉恩互联三大股东袁帆、高媛和新余市凯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凯亚投资”)分别持股31.17%、36.17%、32.66%,其中袁帆、高媛分别持有凯亚投资55%、45%的股权。实际上,汉恩互联即是袁帆、高媛二人控制,交易完成后,二人将获得2.63亿元的现金和金刚玻璃3359.33万股股票。

与4.7倍于净资产的评估价对应的,是凯恩互联的高业绩承诺。袁帆、高媛承诺汉恩互联 2014 -2017年度实现的合并报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4200 万元、5500 万元、6600 万元、7600 万元。凯恩互联2012年、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635.13万元、1463.22万元,2014年前4个月的净利润为1337.67万元,虽然较前两年的净利润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但其增长率能否支撑其承诺净利润呢?

不得不说,汉恩互联主营业务(全息多媒体互动数字展示、移动运营)与金刚玻璃主营业务相去甚远,交易方案中汉恩互联“高评估价+高承诺业绩”又将为金刚玻璃增添不菲的商誉和承诺不达标的风险。然而,2014年11月28日该交易事项获证监会有条件通过。2015年3月6日,因参与该次重组事项的有关方面涉嫌违法被立案稽查,证监会暂停审核金刚玻璃的并购重组申请。2015年5月11日,金刚玻璃宣告终止该项资产重组案。

明显带有风险的资产收购方案,金刚玻璃却持续推进长达一年,可见金刚玻璃对资产重组的渴望。此时,带着标的资产而来的罗伟广,与渴望资产重组的金刚玻璃一拍即合。

强推金刚玻璃资产重组

短短3个月时间内,罗伟广完成了金刚玻璃资本运作三步走计划:一是,通过受让股权成为金刚玻璃的第二大股东;二是,迅速完成对OMG新加坡的股权收购;三是,推动金刚玻璃对OMG新加坡100%股权的收购。

第一步,金刚玻璃第一次重大资产重组终止仅4个月后,2015年9月17日,金刚玻璃控股股东——拉萨市金刚玻璃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拉萨金刚”)将其持有的金刚玻璃9.86%的股权转让给罗伟广。股权转让完成后,拉萨金刚仍持有金刚玻璃12.10%的股权,仍是公司第一大股东,罗伟广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第二步,仅两个月后,2015年11月19日金刚玻璃再次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拟以14.53元/股的价格向罗伟广、前海喜诺、至尚投资、纳兰德基金(全称为“深圳市纳兰德拾叁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发行2.06亿股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OMG新加坡100%的股份(图1)。同时,金刚玻璃拟以20.14元/股的价格向罗伟广、嘉禾资产(嘉逸投资)、珠海乾亨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6亿元配套资金。

本次交易标的 OMG 新加坡 100%股权作价约为30亿元。那么,OMG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交易预案披露,OMG新加坡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多媒体传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 OMG 媒体运营平台、OMG 机顶盒和智能高速缓存系统”;“目前主要收入来自于 OMG 媒体运营平台收入,并在积极探索与内容供应商的广告分成、游戏分成等新业务模式”。作为一家新技术公司,OMG新加坡未拥有任何土地使用权,公司使用房屋均为租赁,未拥有任何注册商标,未拥有任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同时未拥有任何专利。

这样一家既没有固定资产又没有无形资产等“硬货”的公司,何以身价30亿元呢?

新财富查看OMG新加坡发展历程发现,这是一家擅长“做大”的公司。2013年6月20日,OMG新加坡在新加坡成立,注册资本850新元,HOONG HE HIN和CHAU CHING NAM分别持股88.24%、11.76%。此后2年间,公司发生2次增发股份、4次股权转让,股本增至165.085万新元,股权结构变为纳兰德基金、喜诺科技分别持股36%、64%(表2)。值得注意的是,OMG新加坡最后两次股权转让时间分别为2015年8月11日、10月22日,与罗伟广受让金刚玻璃股权、金刚玻璃发布重组预案的时间点非常近。并且,第三次股权转让之时,新增股东喜诺科技受让OMG新加坡64%股权的对价为4.655亿元;第四次股权转让之时,新增股东纳兰德基金受让OMG新加坡36%股权的对价为8.8亿元。两次股权转让间隔仅2个月,ONG新加坡的估值竟由7.27亿元增至24.44亿元,增值236.18%。

OMG新加坡估值快速膨胀的关键两次股权转让,当是罗伟广计划的第三步,实际上这一步几乎与罗伟广在金刚玻璃的动作同时进行。罗伟广“主导”金刚玻璃收购其关联资产OMG新加坡还有关键的一步,即获得金刚玻璃的实际控制权。

这应当是金刚玻璃原实控人庄大建主动退让的结果,双方一进一退无缝配合。2015年9月,罗伟广通过协议方式从拉萨金刚处受让金刚玻璃9.86%的股权后,2016 年 1 月 18 日、1 月 22 日,罗伟广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分两次从拉萨金刚受让其所持有的金刚玻璃12万股、288万股股份。交易完成后,罗伟广持有金刚玻璃的股权比例上升至11.24%,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拉萨金刚持股比例下降至10.72%,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公司第三大股东龙铂投资亦持续减持其持股。更重要的是,拉萨金刚、龙铂投资分别承诺不谋求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地位,金刚玻璃认定罗伟广为上市公司实控人。

近两年半的“拉锯战”

可谓“简单粗暴”的三步走完,此后则是金刚玻璃与证监会长达两年半的“拉锯战”。而拉锯的关键,在于证监会质疑收购标的OMG新加坡估值的合理性及盈利能力的可实现性。

第四次股权转让一个月后,账面净资产仅1.53亿元的OMG新加坡100%的股权转卖给金刚玻璃,估价为30.12亿元,评估增值28.58亿元,评估增值率高达1863.54%。如前所述,OMG新加坡是一家既无固定资产又无专利的公司,这样高的评估增值率显得十分扎眼。

高评估的套路少不了高业绩承诺的配合。交易对方前海喜诺、纳兰德基金及罗伟广承诺,OMG新加坡 2016-2018年合并报表中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500万美元、5000万美元、5500万美元。按照2015年10月的汇率(1美元=1.39新加坡元),OMG新加坡承诺2016-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255万新加坡元、6950万新加坡元、7645万新加坡元。相较OMG新加坡以往的净利润数据(表2),2016年较2014年净利润增长253%,如此增长的净利润实现的基础是什么呢?

标的公司飙高的估值以及承诺净利润实现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当然引来了深交所的连续问询。此后长达一年时间,罗伟广控制下的金刚玻璃反复4次修改收购资产方案,坚持不懈向证监会报送申报材料。2016年9月1日,证监会向金刚玻璃下发《关于不予核准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决定》,证监会否决预案的理由是:“申请材料未充分披露本次交易标的公司盈利预测可实现性及评估参数预测合理性,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四条相关规定。”被证监会否决后,金刚玻璃依然不放弃,继续修订其交易预案。

2016年12月28日,金刚玻璃再次修订其交易预案,将OMG新加坡的评估值由30亿元下调至24.78亿元,配套募集资金金额由6亿元下调至4亿元。2017年1月12日,证监会再次受理其申请材料,剧情再次进入拉锯阶段,证监会下发反馈意见、金刚玻璃回复证监会反馈意见……又一年的拉锯后,2018年3月10日,金刚玻璃自愿终止该收购资产事项,罗伟广强推两年半的资产收购计划黯然落幕。

“套路”的代价

从一级市场买入OMG新加坡的股权,再将其注入上市公司金刚玻璃,以图从二级市场获得股权溢价变现,这样的“一二级市场联动”玩法实在让人感叹。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充足的现金流保障。无论是买入金刚玻璃股权,还是买入OMG新加坡股权,动辄数亿元的资金量,对于新财富500富人榜上的巨富们来说,密集拿出数亿元的现金也非易事,那么罗伟广的钱从哪儿来呢?

我们先来算一下收支账。整个过程中,罗伟广至少发生两笔大额支出:一是从拉萨金刚处受让股权所需支付的对价合计约5.1亿元(三笔股权转让对价分别是4.43亿元、33.33万元、6661.44万元);二是收购OMG新加坡股权所需支付的对价8.8亿元。

第一笔5.1亿元支付给拉萨金刚的股东,即金刚玻璃原实控人庄大建。罗伟广受让股权后迅速将其持股高比例质押融资。2015年9月30日,罗广伟受让金刚玻璃9.86%的股权完成过户。2015年10月22日,罗伟广立即将其持有的金刚玻璃93.95%的股权办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以融资。此后两年半间,罗广伟持有的金刚玻璃股权被高比例质押,最高时达99.44%(表3)。据金刚玻璃最新公告披露,截至2018年4月10日,罗伟广所持金刚玻璃股权中2128.71万股仍被质押给西南证券(仅300万股未质押),占其持股总数的87.65%。

罗伟广与庄大建是否存在质押股权后支付转让对价的安排,罗伟广资金来源是否存在结构性资金安排,我们不得而知。

第二笔8.8亿元支付给OMG新加坡实控人HOONG HE HIN,但该笔资金罗伟广仅分三次支付了对价的1/3。2016 年 3 月 4 日、2016年6月30日、2016年10月31日,罗伟广实控的纳兰德基金分三次向 HOONG HE HIN分别转账 8800 万元、1.32亿元、6600万元,共2.86亿元,占购买价格的 32.5%。

根据双方协议约定,对于纳兰德基金剩余股权转让款的支付安排为:在 2017 年 3 月 31 日、2018 年 3 月 31 日、2019 年 3 月 31 日之前,分三次支付购买价格的 22.5%,即 1.98 亿元。对此, HOONG HE HIN 出具声明函,该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情况不会影响纳兰德基金合法拥有相关股份的一切股东权利,其就以上事项不存在任何股权纠纷或潜在纠纷。不得不说,双方真是配合默契。

这意味着,罗伟广控制的纳兰德基金在未支付第一笔股权转让款项前,金刚玻璃已发布收购OMG新加坡100%股权的重组预案。纳兰德基金持有OMG新加坡36%的股权,被罗伟广以2.86亿元买进再试图以10.8亿元卖给金刚玻璃,如果成功还能净赚8亿元,简直就是一笔毫无压力的暴利生意。

然而,OMG新加坡这颗普通的鸡蛋终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变身为会下金蛋的母鸡,收购计划终止,留给罗伟广的是资本游戏的“后遗症”。

一、截至2018年2月,金刚玻璃股价一度下跌至7.27元/股的历史低位,罗伟广质押的股权面临平仓风险,已无股权可质押的罗伟广须以现金补充质押。具体来看,罗伟广于2018年1月17日将其所持金刚玻璃2128.71万股股权全部质押给西南证券,金刚玻璃前20个交易日股价均价约为11.42元/股。按照券商对创业板公司取4折质押率计算,罗伟广质押股权的警戒线、平仓线分别约为7.31元/股、6.4元/股。2018年2月6日,金刚玻璃以7.27元/股收盘,2018年2月7日,金刚玻璃因罗伟广质押股权低于预警线而停牌,罗伟广通过部分还款方式解除其质押股权被平仓的风险,金刚玻璃2月13日复牌。目前,金刚玻璃股价徘徊在8.7元/股附近,罗伟广仍面临平仓风险,即仍面临解除质押或补充质押的资金压力。

二、作为金刚玻璃的实控人,罗伟广困在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为金刚玻璃寻找优质的重组标的,还是转让股权了事?优质重组标的难寻,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史无前例严监管,第一条路很难走;金刚玻璃目前股价较罗伟广受让股权时的股价已折价58.57%,如果转让股权,罗伟广至少要承受6成的损失,且接盘方难寻,第二条路同样难走。

三、收购OMG新加坡36%股权对价,罗伟广究竟支付了几成,我们不得而知。从其与HOONG HE HIN的默契关系来看,不可挽回的投资损失或许不会太大。但罗伟广宣称的“一级吃饭、二级埋单”路子走不通了。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后遗症”,作为新价值投资的掌门人,其控制的新价值投资被广东省证监局处罚,麾下私募基金产品业绩也正面临挑战。

举牌买入违规遭证监局处罚

在成长为风控严密的大型投资机构之前,很多私募机构的投资风格明显带有其创办人的个人烙印。

玩起“一二级联动”投资的罗伟广,在运作金刚玻璃重组计划时,其控制的新价值投资通过旗下私募基金产品及信托计划曾进入十余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列表中,包括天广中茂、科斯伍德、新海股份等。但2017年12月21日,新价值投资成立的4只举牌基金及其担任顾问或委托人代表的14只信托计划,因存在信披违规行为而受到广东证监局的处罚,显示其举牌上市公司的风格不无粗糙之处。

处罚决定书显示,新价值投资主要违规事实是: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其成立的阳光举牌1号—4号证券投资基金等4只私募基金,和由广东新价值担任投资顾问或委托人代表的粤财信托·新价值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山东信托·新价值4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平安信托·新价值成长一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兴业信托·新价值9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海信托·新价值10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华宝信托·新价值1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陕国投·新价值12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信信托·新价值1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14只信托计划,于2015年11月4日至11月13日,陆续增持“科恒股份”、“大东海A”、“科斯伍德”、“天兴仪表”等4只股票,并在持有相关股票累计达到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未在履行报告和公告义务前停止买入行为。

基于上述违法事实,广东证监局责令新价值投资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90万元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钱文彦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罚款;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卢冬妮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罚款。

私募产品几乎全线亏损

新财富查询私募备案信息,罗伟广担任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三家,分别是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新价值投资”)、北京纳兰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纳兰德”)、珠海新价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珠海新价值”,图2)。其中,珠海新价值目前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新价值投资、北京纳兰德分别管理48只、3只基金产品。

图2:罗伟广备案的三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新财富从好买基金网上查询新价值投资业绩发现(图3-6),其管理的40只基金中只有一只产品收益率为2.25%,其余39只产品2018年以来的收益率均为负,这些收益率为负的产品中24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为罗伟广。

2017年底新价值投资被监管部门处罚,2018年以来新价值投资管理的私募产品几乎全线亏损,罗伟广主导的金刚玻璃资产重组又宣告终止。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层面,罗伟广似乎都陷入了困局。如此境遇下,罗伟广的“一二级市场联动”还能打多久?

图3:新价值投资历史业绩之区间业绩表

图4:新价值投资历史业绩之年度业绩表

图5:新价值投资私募产品业绩表

文章TAG:亿龙电器有限公司广东亿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包吃住吗亿龙电器有限

最近更新